半个月后,第一批抵达“濮阳”的使者团来自鲁国。
代表鲁国而来的是叔孙侨如,他第一时间前往宫城对卫国先君夫人以及储君衎进行慰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随同叔孙侨如一块前来的还有鲁国的史官,他将负责记录卫定公葬礼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列国谁来了,他们在葬礼上有什么表现,回国之后储存到典藏室。
另外会出现的史官来自“洛邑”,他所记录的一切也是放在典藏室,只不过这个典藏室在“洛邑”城内。
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概率是会追求身后名。
以前只有周王室拥有记录历史的资格,后来加上了一个鲁国,到现在列国也在自行记录,只是权威性质方面各自存在差距。
以顺序的话,自然是周王室最重,再来是鲁国,后面才轮到列国自己。
而列国的史书,它们在灭国之后会被胜利一方拿去,可能是毁掉,也能是胜利国藏起来。
等秦国扫灭列国之后,其实始皇帝一开始有派将列国史书妥善保管,后面因为儒生侮辱始皇帝的生母,再加上一众术士乱跳,尤其是后面儒生在泰山封禅上刷了始皇帝一通,才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的“焚书坑儒”,焚的就是列国的史书,坑杀的大部分人乃是术士,少量儒生也在其列。
至于后面的儒生一直拿“焚书坑儒”说事,其实就跟二战之后鱿鱼一直强调乃至于夸大自己是受害者,不提到底做了什么才被惩罚一样。
当然了,后世儒生强调“焚书坑儒”,讲真话是有点乱认祖宗的意思。原因如上所述,始皇帝所坑杀的人,他们大部分是术士。
其实,一再进行强调,只是在保留“追究权”这么一个法理。
毕竟作为受害者,保留追究权不合理吗?不止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当借口,平时也能塑造内部的思想,遇事了天然可以使内部更加团结。
越后面,来到“濮阳”的列国代表更多。
“我们的代表是上军将(士燮)。”郤至刚刚得到这个消息。
不得不说的事情是,士燮的队伍经过“孟津”期间,在那边的楼氏情报人员已经向楼令送来消息。
所以是,楼令比郤至更早知道来人是士燮,只是没有说出来。
“这倒好,一下子在卫国有两位卿了。”楼令在提醒郤至,非必要就别出现在公众场合。
魏颗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也是在进行又一次的试探,顺着楼令的话说道:“是啊,要是列国知道‘濮阳’有两位卿,他们要被吓到了。”
那个就好像只能扛起一百斤的重要,多出一斤都将被压垮,结果又被增加一百斤重要,直接给压死了。
尽管很多人知道郤至本就在“濮阳”城内,他们也知道郤至过来是为了什么。
问题就在于,一旦晋国的两位卿大夫同时出现在一个公共场合,着实很难不让众人多想。
郤至压根没有注意听魏颗在说些什么。
这倒让魏颗以为自己的试探取得进展,决定以后胆子更大一些。
有一说一,非但郤至不适合出现,乃至于楼令和魏颗都是不出现最好。
毕竟,他们三人是来惩戒卫国……,至少要惩戒卫国的储君衎,碍于卫国处在举行国丧期间,他们只能暂时按捺下来。
以为卫国的储君衎变成一国之君就算完事了吗?怎么可能嘛!
到时候,他们是不好直接针对成了一国之君的卫衎了没有错,完全可以将惩戒目标换成卫衎一系的人。
讲事实就是,卫衎自己被惩戒,顶多也就是丢点名字;换成他的亲信被惩戒?大概率会是丢命!
来到“濮阳”的士燮并未与郤至、楼令或魏颗接触。
作为前来吊唁的晋国代表,士燮走流程按套路,一丝不苟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其余一概不进行丝毫干涉。
也许是士燮那般表现给了一些人错误的信号,某天有人代表还没有正式继位的卫衎过来孔烝鉏府宅,拜见的却是借居在此的郤至等人。
“你是乐师,代表储君衎?”郤至看着来人,问道。
来人已经完成自我介绍,自称为曹,以职业该称为师曹。
当前的乐师都是那般,以“师”为前缀。这个前缀不是姓,也不是氏,指的就是作为乐师的身份而已。
楼令对坐在边上的魏颗说道:“国内也有一名乐师很活跃,叫旷,对吧?”
魏颗还真有听过这个人,点头说道:“如果中军尉说师旷,我恰好知道这个人。”
“喔?”楼令像是来了兴趣,催促道:“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说说?”
魏颗并不认为有什么不能说的地方,也就说道:“听说师旷眼睛盲了,心却很明亮。他不止弹得一手很好的筝,听闻还能够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