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薨逝期间怎么占便宜?当然是针对新君来进行欺骗了。
赵锜花了将近三个时辰才将部队带进宫城。
来的队伍之中,楼氏的人数只占了七十五,反倒是郤氏来了三百,旬氏来了两百二十五,范氏、栾氏、韩氏、邯郸氏各自来了一百五,总数一千两百人的武装。
楼令来到广场接受指挥权,再下达各种指示,很快刚开进宫城的部队前往控制各个主要城门与要道,连带一些特殊位置也控制住。
宫城里面有武库,还有储存粮食的专门所在。这些就是比较特殊的区域。
楼令怎么能够从各个卿位家族调兵呢?
难道关系是已经好到这种份上了?
其实就是一种默契。
说白了就是卿大夫事先有过交代,一旦楼令派人过来调兵,抽出多少队伍前往听从指挥。
而卿大夫那么交代,简单的原因就是晋君獳薨逝之后,宫城秩序会由司马来负责维持。
不是每一名卿大夫都笃定楼令会来调兵,只能说是一种事先准备。
当然了,楼令要是不去借兵,卿大夫明面上不能说什么,暗地里则是必然有意见了。
要说那是一种潜规则吧?不是每一任司马在国君薨逝后,会找卿大夫借兵维持宫城秩序。
那些卿大夫事先准备好队伍等着楼令来借,其实就是知道楼氏在“新田”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再来就是能够借兵给楼氏的家族没有几个。
之所以全部的卿大夫都有准备,只因为他们相信楼令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向这位卿大夫借兵,不去照顾这个卿大夫的情绪感受。
那当然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楼令要相信去借能够借得到。
所以前提的之前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楼令没有将某位卿大夫得罪得太狠了。
涉及到兵权就没有简单过。
当前时代不存在能够随便借兵出去,里面必然是有着诸多的原因与因素。
品得懂的人自然懂。
不懂的那些人?他们在得知楼令从所有卿位家族那边借调来部队之后,感到震惊之余,不免要感慨楼令跟那些卿大夫交情实在是太好了。
“要尽快让孟姬搬离宫城。”
楼令做好了相关安排,前去复命的时候,进屋恰好听到栾书讲了那么一句。
要求孟姬搬离宫城绝不是什么“人走茶凉”之类。
讲实话,外嫁了的翁主一直居住宫城,本身就显得非常特殊了。
那个能够居住在宫城的外嫁翁主,她不止参与了各种事件,平时也非常喜欢干涉国家政务。
国君因为自己有所图谋的关系,愿意有那么一个翁主的存在。
排除掉那些本就希望翁主搞事获利的人,其余人对那个翁主恐怕很难抱有好感了。
众卿大夫对于让孟姬搬离宫城是相同的态度。
士燮同意,只是说道:“君上方方薨逝,立刻让她搬离宫城,是不是……”
郤锜哂笑了一声,说道:“上军将,对有些人可不能太放纵,便是与礼不合,她失礼在先。想来天下人能够理解。”
另一层意思就是:卿大夫们一起决定了的事情,晋国还有谁能够反对?
士燮也就是说说,才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跟其余卿大夫起矛盾。
刚进来的楼令找个机会走到栾书边上,低声说道:“各个宫门,武库与储粮所在,全数已经派兵把守。”
栾书默不作声点了点头。
旁边的旬庚问道:“司马调动了多少部队入城?”
别看晋国当了很久的中原霸主,一度坐上天下霸主的宝座,其实无论是以前的“绛”,还是当前的“新田”,城池占地范围都没有超标,宫城自然也就大不到哪去。
说个更直观的吧?目前新田没有外郭,城内顶多居住一万五六千人,其中宫城占了约一千二的常驻人口。
宫城的一千两百多人,并非全是寺人或宫女,他们所占的数量不会超过四百,剩下是公室成员以及轮流值守的卫士之类了。
因此,不大的宫城注定无法挤进去太多人。
楼令讲出数字。
旬庚笑着说道:“很妥当。”
楼令又说出楼氏在都城的人手不足,去了什么家族借兵。
众卿大夫听了在心里万分满意,嘴上却是没有说什么。
从头到尾没有说话的邯郸旃怔怔地看着楼令,心想:“不怪能够崛起,做人太七窍玲珑了,连我家都去借兵了。”
邯郸旃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一切只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有多么惹人嫌弃了。
就这么一个没有人在乎的邯郸氏,明确知道担任卿位只是临时占坑,楼令都愿意尊重到,算起来已经不止是谦逊,上升到为人处世原则的高度了。
这时,有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