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栾书?栾书!(1 / 3)

有没有人脉真的关乎到一个人能不能做成某件事情。

对于人脉关系极广的人来说,他们无论想做什么,总是不会缺少相关的渠道。

要是没有人脉?多跑腿能够将事情办成都算一种侥幸,忙死忙活怎么都找不到门路才叫人心碎,更别提可以将事情给办了。

楼令自认开局无比完美,得到郤氏的赏识,与旬氏、范氏有了联姻关系。

这一下子跟晋国三个卿位家族都能够联系得上,楼令想做太大的事情有商议的对象,一些小事变成说一句话,压根不用亲自出面,有人就能够给办好了。

两天后,栾书回到营寨。

“你做得不错。”栾书先给楼令宣传和普及军律肯定其功劳,随后说道:“做好本职工作。”

别人是先敲一棒子再给颗甜枣,到了栾书这里则是先表扬再敲打。

另外,栾书是真的很希望楼令能够继续将普及军律的事情做下去,乃至于有心助楼令一把。

这里不是栾书有多么欣赏楼令,纯粹是楼令普及军律有益于栾书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

楼令给栾书汇报这两天的工作,没有讲得太细,说起来也就不琐碎。

“我允许你在校场和辕门自己建楼,安排军士进行值岗。”栾书说完拿起文牍,意思就是楼令应该告辞离开了。

楼令自然是离开,来到军帐外却是露出了有点诡异的表情。

怎么说呢?楼令之前就看懂了栾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听说了栾书的一些经历,越加笃定自己能够品懂栾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做事风格。

今天,栾书明明非常鼓励,使用的话术却是一切都由楼令自己主导,只是栾书想要利用却又不想沾事的风格。

那是栾书长期的经历所决定了的事情。

栾氏是晋国公族之一,奈何赵氏在赵盾的经营下非常兴盛,可以说赵氏一举镇压了晋国内部的任何不服。

赵盾领导下的赵氏打压各个家族,受害者可就不是一家两家,其中包括了栾氏。

为什么栾书会在下军佐的职位上一待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那并不是栾氏最惨的阶段,栾氏一度差点没有了卿位,还是栾书足够隐忍,再加上栾书确实也会办事,才能够让栾氏守住卿位的末序。

注意,栾书能够隐忍才是关键,不是因为他的办事能力才守住卿位,仅是从这一点就能够想象到处境多么艰难。

一个人经历过什么,注定了他的行事风格与为人准则。

有那些经历的栾书,哪怕是一朝得势,注定不会玩什么大开大合,当是以谨慎示人。

这一次,栾书统率一个满编军团南下,出发前先派人联系郑国与许国的君臣,其实就已经向人展示了做事风格。

翌日。

大军拔营继续南下,途经单国来到“孟津”的大桥处,部队没有选择逗留,有序地通过大桥来到南岸。

在那期间,楼令带人在大桥来回巡视,疏导交通只是一方面,看得是谁给面子,愿意犯错来让楼令在担任司马后,找到机会来树立威信。

“怎么就没人表示不服,来扎刺一下?”楼令知道为什么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么回事,大多就不是为了纠正错误,纯粹就是拿人立威而已。

可是,真没有人主动去挑衅楼令的权威,甚至在军律明示之后,暂时没有人犯下能够让楼令立威的错误。

那么,楼令明示什么军律?肯定没有“十七禁令五十四斩”那么夸张,大多就是一些道德通俗观念,再来就是军纪的相关。

当前真不讲多少多少斩之类,并不是官兵的军律有多好……,话又说回来,目前官兵的军纪也不差,不存在杀良冒功或抢劫、奸淫之类。

毕竟,处在哪个时代就摆在那里,交战有着种种规则,谁都不会把谁彻底得罪死,自然就是大多处在可控范围之列。

没有找到立威机会的楼令,他发现大多数人也不是害怕被立威才束手束脚,多数人纯粹就是知道被明令禁止了什么,选择了对明示的规矩去进行了遵从。

结合楼令之前在基础亲身经历和听闻,不得不心中感慨:“难怪晋国是中原霸主,能够与楚国争夺天下霸主的宝座。”

在楼令崛起之前,所见所闻绝对不能算少,大多也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知道晋人……至少是“士”、“徒”阶层很愿意尊重权威。

一个尊重权威的社会,且不论那些权威是对是错,反正预示着一定会看起来像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军队这种更讲秩序的集体,尊重权威体现出来的效果必然更加惊人,一支能够令行禁止的武装力量,超大概率会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长胜之师。

晋军来到了郑国势力范围。

“我们这一次不以交战为主,不必太过威逼郑国,无需兵临郑都城下。”栾书先定下了一个基调。

这个与楼令事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