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败坏盐政之人!(1 / 1)

多少?!

汤昊有些吃惊!

“十六万九千三百余引!”

小皇帝再次重复了一遍,对汤昊的反应很是满意。

他当时听见了这个数字,何尝不是跟这野人一样,吃惊到说不出话来。

“东厂和西厂已经查清楚了,情况比你说的还要严重!”

“朕真是没有想到,朕那两个好舅舅,竟然如此丧心病狂,如此丧尽天良!”

嘿,多新鲜啊!

汤昊一听这话也乐了。

那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可是出了名的大恶棍!

这两个家伙在弘治年间就开始为非作歹了,仗着他们是二人是张皇后的亲兄弟,仗着张皇后和弘治皇帝放纵他们,几乎是欺男霸女,坏事做尽。

汤昊先前只告诉了小皇帝其门下商贾倒卖盐引谋利一事,其他那些事情还是后面去见张太后之前说出来的,结果小皇帝恨不得提刀剁了他两个好舅舅。

“而且这大笔盐引,还只是从那些商人家中搜出来的!”

小皇帝又补上了一句,道:“谁知道朕那两个好舅舅,到底贪了多少金银?”

废话,你都不知道,我们上哪儿知道去?

“差不多行了,那两兄弟你可不能动,否则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听见这话,小皇帝忍不住心中一暖。

这野人说的和陈宽一样,替他这個天子考虑得很是周全。

“放心,朕只是让谷大用他们去抓了那几个商人。”

“但是朕咽不下这口恶气啊野汤昊!”

如何咽得下这口恶气?

他这个皇帝都穷成什么样子了,可他这两个好舅舅却是富得流油!

“野汤昊,你知道吗?”

“朕即位之初,办父皇葬礼办登基大典办立后大典,因为内库缺银子,所以伸手向户部要钱。”

“不过朕也没有多要,只是问内阁大学士刘健等人讨要一万二千盐引用于织造,结果这些文臣缙绅死活不肯,只肯给价银,几番讨价还价,这些文臣缙绅最后还是给了,但是半给盐引,半给价银。”

“结果你知道东厂和西厂查那几个商人查出来了什么吗?”

朱厚照恶狠狠地咆哮道:“朕那两个好舅舅门下随便一个卑贱商人,随手都能拿出上万盐引,真是可笑到了极点!”

身为大明皇帝,要一个一万二千盐引,还要跟内阁跟文臣缙绅扯皮!

而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门下一个卑贱商贾,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上万盐引!

这一对比之下,也不怪小皇帝如此震怒了。

他堂堂大明皇帝,竟然还比不过几个卑贱商贾!

这种事情搁谁身上,只怕心里面都不会好受。

盐引,就是领取食盐和贩卖食盐的凭证。

大明因为西北部长城一线地区的盐粮由于高寒,屯田的产量十分有限,这就是使得军队的部署得不到足够的后备储量,所以朝廷推行“开中法”,鼓励商贾百姓纳粮中盐。

所谓“开中法”,简单流程就是商人把粮食送到边镇,然后再用交割文书到户部领取相应的盐引,拿到了盐引再到盐场领盐,最后就是通过自己的渠道售卖出去以此谋利。

盐铁都是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因此存在极大的暴利。

寻常百姓什么都可以缺,但盐是活命的东西,怎么能缺得了?

这“开中法”其实就是一种打包形式的捆绑销售,利用商贾逐利之心,放出食盐专卖权,从而通过商人的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来完成粮食的配给,以此解决九边重镇粮食短缺的问题。

但也正是这盐引存在暴利,因此朝廷实施开中法后,许多权贵看到有利可图,便开始想方设法奏讨盐引,倒卖给商人,换取利益,或公然走私,在正盐中夹带私盐,牟取暴利。

随着正统以后官僚**,官商勾结不断加剧,成化年间,盐政已经败坏,成化皇帝本人也推波助澜,开始将盐引赐给宦官、亲王及权幸家人,比如他曾一次性给那万贵妃弟弟万通的家人徐达三万盐引。

三万盐引,什么概念呢?

一张盐引,可以领取食盐两百斤,按照均价一斤五文钱,就是一两银子,刨除运输成本这些,就可以最少保底获利白银六钱。

成本不提,一张盐引价值约是一两银子,而千张盐引就可以获得白银千两!

更不用说万张盐引了,万两白银的利润使得票据的价格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盐引售卖的生意出现。

简单来说,一张盐引约等于一两银子。

而上次小皇帝讨要一万两千盐引,差不多就是一万二千两雪花白银,当然存在一定的市场波动,但不会少于一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