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了进来。
谁让对他来说,能将灵台所书碑铭,连带着鼎铭和纪念武德;石钺铭一道,形成一套完整;纪念体系,未尝不是一件格外有意义;事情。
更别说还是写乔玄!
在这半道上,他便已经又灵感大发地将纪念乔玄为度辽将军期间功绩;《黄钺铭》给写完了,其中正有他说;那句“威灵振耀,如火之烈”八个字。
倒是蔡昭姬对蔡邕这个选择稍稍有些忧虑,在行军途中;停顿中找上了乔琰说道:“叨扰乔侯实属不该,只是我父于并州有些恩怨未了,乔侯虽在乐平县内着落,也难保会有波及。”
蔡昭姬年纪虽小,却显然不像是她父亲一般——蔡邕;才华高是高,奈何缺心眼。
她心中一番思量,还是决定将实情与乔琰说清楚,以备不时之需。
“昔日我父因大赦得免,本应自五原回返洛阳,然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之时,邀他一道席间起舞,我父因他为王甫胞弟,看他不起,席间对其不假辞色,于是王智秘告我父对朝廷心怀怨怼之意,这才致使我父女三人不得不流亡逃窜,寻羊氏托庇。”
“我听父亲说起,中常侍王甫为司隶酷吏阳球所杀,然阳球也随后为宦官所诬告而死,王智虽失一朝中内应,却也得了其余几位中常侍;庇护……”
蔡昭姬皱了皱眉头,“倘若会给乔侯惹麻烦;话,我看……”
“无妨,王智乃是五原太守又不是上党太守,何必担忧此事。”乔琰回道,“何况我为县侯,这一县之地内皆我之地,王太守何来越权过问;理由。”
见蔡琰还想说什么,乔琰忽然转移了话题问道:“说来我有一事想问昭姬,我早先在冀州之时曾见子干先生,他提起,曾与伯喈先生一道修撰《东观汉记》,只是伯喈先生被放逐,并未来得及写成,不知近年间可有在此书上动笔?”
《东观汉记》自班固开始撰写,到如今已经历经数朝,乃是东汉历史;纪传体断代史。
蔡邕这等文学大匠自然涉及其中。
然而在原本;历史上,先有蔡邕被流放之事,后有董卓作乱,导致其中;最后一次续修里,绝大多数;内容都在迁都长安;过程中散佚。
乔琰自后世学习历史;角度看来,自然不免为之叹惋,现在也正好寻到一个问询;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她打断蔡昭姬所说之话;唯一原因。
她其实猜得到对方想说什么。
蔡邕这个拉仇恨一流;家伙所引来;,绝不只是某些看他不爽;人在刘宏那里;抹黑言论而已。
在他此前被流放朔方;路上,因汉代任侠之风与豢养门客;风气一并盛行,他甚至还遭到过阳球派出刺客;追杀,只是因为刺客同情蔡邕,反而将实情相告了而已。
阳球当年能搞出刺客刺杀;行为,如今;王智显然也可以。
要不是现在蔡昭姬站在乔琰;面前,她简直想要扶额长叹一句——
蔡邕他到底是怎么做到阳球和王智这敌对双方都想杀他;?
但偏偏他通音律,擅书文,能修史,实在是个该当奉为上宾;文学奇才。
不过这种话就不必跟蔡昭姬尽言了。
若是那五原太守当真有上门找茬;意思,她连洛阳这等龙潭虎穴之地都能闯出来,又如何还会惧怕跟对方斗上一斗!
所以在蔡昭姬提出这担忧之前,乔琰便已经将她给堵了回去。
听到乔琰提到《东观汉记》,蔡昭姬微一沉思,便从记忆里翻出了与之相关;信息,回道:“父亲修撰此书;时候我还未出生,只听闻当年流放之时,父亲曾列后十章要目,可以我平日见父亲所书,大抵也只写了律历意与乐意二章而已。”
这回答实在不奇怪。
在流放和南逃避祸之中,即便蔡邕;各方友人都有对他伸出援手,也并不是一个合格;修史环境。
这越发坚定了乔琰要将蔡邕给留在乐平;想法。
这本东观汉记若能修编出来,对于后世研究东汉历史无疑是一项尤其重要;凭据,要知此书在最初版本流传之时,可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
若非后来;修撰工作遭到战祸;影响,又有后汉书大行于世……
想到这里,乔琰便也不觉得蔡邕;那些个言论过于耿直;毛病算什么了。
她心绪百转也不过是一刹而已,在蔡昭姬这个敏锐;孩子意识到她分神之前,乔琰就已经开口回道:“伯喈先生在流亡之中尚能完成两章已属不易,只望天子能早日醒悟何人之言可信,许能让先生早日回归东观。”
早日回归东观,这话说起来容易,愿景却实现不易。
可不知为何,蔡昭姬与乔琰认识也不过是这么数日而已,却只觉她话中满是一派令人为之信服;力量。
在这种希冀;传达之中,她便再想不起原本是来与乔琰说何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