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舌辩(1 / 2)

紧接着,一位气度不凡的人物走进了众人的视线——陆仲宣。他的出现,与顾学武形成鲜明对比,其态度和言辞都显示出他远比顾学武更为成熟和稳重。面对皇上,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敬畏,更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他深沉的声音响起“启禀陛下,臣有几句话想请教李公公。”

梁青云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并未作声,只是默默地用目光示意李安,似乎在说“他想问什么,你便回答什么。”

陆仲宣不再犹豫,他的目光坚定地锁定在李安身上,礼貌而又庄重地微微一礼。他的话语既表达了对李安先前发言的赞赏,也透露出对李安的尊敬和谦虚求教的态度。他提到李安之前的一番话,“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深深触动了他,更显露出他身为一国之官的正直和谦逊。

在这一刻,李安对陆仲宣的尊重和敬佩油然而生,心中暗赞,这位老者的确非同凡响,其言行间展现的不仅是深厚的学养,还有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正直气质。李安心知,对方的每一句话都是深思熟虑的,若是自己回应不慎,便可能落入对方布下的言辞陷阱。

然而,对李安而言,这一切似乎都不在话下。他自信源于他的过往,一个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灵魂,拥有的见识和智慧远非这个时代的人所能比拟。他内心波澜不惊,面对陆仲宣的质询,他以一种几乎可以称为游刃有余的态度回应,既展现了他的宽广胸襟,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有权者的从容不迫。

“陆大人过奖了,这些不过是我一些浅见。”

李安回应道,语气中既有谦逊,又不乏自信,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编织的网,旨在展现自己的气度和智慧。

李安的表现,不仅让陆仲宣心生敬意,也让在场的所有人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官员。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显露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范。在这个才二十岁的年轻人身上,人们看到了不仅仅是才华和智慧,更有着深不可测的内心和策略。

陆仲宣对李安的评价悄然升高,尽管他对这位年轻的对手已经重新评估,但这并不妨碍他展开更加锐利的攻势。两人交换了几句客套话后,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陆仲宣话锋一转,直接触及了核心议题。

“虽然本官深表赞同李公公的见解,尤其是关于冶铁、食盐、食糖的处理方式,我深感认同。”

陆仲宣的声音在静谧的空气中显得尤为清晰,“但我不禁好奇,李公公所涉及的琉璃事务,是否也能与这些民生要素相提并论?比如说食盐,若是落入别有用心者之手,恐怕会引发全国性的动荡。若有人操控食盐供应,导致百姓无盐可用,恐怕会激起民怨,甚至暴动。因此,这等要务必须掌握在朝廷之手。那么,李公公,您认为您的琉璃事业又是如何呢?”

这番话,无疑是将李安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质疑了李安的事业性质,更间接地触及了他与民争利的敏感议题。

对于陆仲宣的提问,旁观的顾学武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激动地拍了拍大腿,声称陆仲宣的话语正中下怀。

顾学武的反应,不禁让李安感到一阵苦笑。他暗思,这顾学武实在是太过年轻,缺乏经世之谋,若换作他,此时最明智的做法便是默默隐入人群,化作一名无名之辈。然而,顾学武却选择了再度跳出,显得格外刺眼。

李安心中不禁暗自思量,面对陆仲宣的深思熟虑和一针见血的提问,他必须用更加精妙的言辞来回应。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智慧和策略的较量,更是一次关于道德和责任的审视。李安深知,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将深刻影响着他在朝中的地位,以及他在民心中的形象。

在那个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中,顾学武的行动宛如一只盲目的蛾子,扑向了熊熊燃烧的火焰。李安本无意单独针对这个不起眼的角色,原打算在适当的时刻将其与其他小角色一并处理。然而,顾学武不期然的再次出现,却在李安心中激起了一丝莫名的娱乐感。

对于顾学武的无理取闹,李安仿佛对一阵过往的微风,全然不放在心上,甚至连一眼都懒得施舍。

反观陆仲宣,面对顾学武的突然支持,并未表现出任何喜悦,反而是眉头紧蹙,显露出一丝不悦之色。显然,在陆仲宣的眼中,顾学武并不足为道。

这一幕揭示了朝中言官与史官之间错综复杂的派系矛盾,顾学武与陆仲宣显然不是同一条船上的人。

然而,李安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面对陆仲宣的逼压,李安嘴角轻轻上扬,内心却是对陆仲宣的心机和言辞手法有所认可。

无论是陆仲宣还是顾学武,他们在称呼时均使用“李公公”,这种刻意的称呼方式,旨在强调李安的太监身份,从而在无形中降低其在朝堂上的地位。

尽管他们的意图明显,但对李安来说,这种称呼并未触及他的敏感神经。反倒是,他心中暗自解嘲,若是其他太监达到了自己这样的地位,必定会极力摆脱这一身份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