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谋取中原】(2 / 2)

,虽然可以暂时立威,但也损失了部分人心,毕竟眼下他们正处于要不要入关抢劫的情况之中,搞得不好,这可是会引起民变的。

所以满清皇父摄政王不敢大意。

随后他想了一下,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便下令道“女真语:此事孤也略有耳闻,只是不可莽撞,先皇既然有令要善待汉人,孤怎敢忘记?立刻吩咐都察院调拨巡按,分散去各地招抚百姓,尤其是关内大明帝国北直隶顺天府地区的安抚,一定不能少。”

此举在满清理藩院承政看来,是个不错的建议,故此他请旨照办了。

而接下来满清皇父摄政王就要说说,他结合大臣们要说的事了,众所皆知之前集结了重兵力与明宁远卫总兵兼平西伯:吴三桂,联合攻打李贼寇兵关内之事。

如今大明帝师空虚,摆在大清帝国面前的只有两件事,第一;占据山海卫的关内地盘,从而扩大满清疆域、第二好好入关抢劫一番,在退兵关外保存势力,待中原势力继续内斗,两败俱伤之时,在伺机抢劫,如此反复。

在把这个想法公布于众时,大殿内的满清文武大臣们,几乎都是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第二个想法,毕竟第一个想法感觉不太现实?

为何会这样说呢?

因为此刻满清人数以及兵力上,还只是有十几万而已,就算在加上漠北蒙古、漠南蒙古诸部,那总兵力也不过才二十六万人左右,要知道中原可不止这点兵力,眼下流寇虽败,但兵力不低于几十万。

毕竟在一片石之战中,满清皇父摄政王还是能够看出点猫腻的,再说说南方大明帝国势力,根据满清汉人大学士:洪承畴,的奏报来分析,至少不下百万人数。

对于如此庞大,且数量多于自己的满清来说,是万万不敢,也不能随便把疆域往关内发展的,因为目前局势还未明朗,加之大明关宁铁骑入驻京师之后,还不知道有没有配合一起夹击大顺军。

故此满清皇父摄政王也认为第二条可取。

但事实上他的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是觉得眼下既然中原无主,那不如就趁机霸占土地,驱赶走流寇,在把北直隶彻底变为大清的国土,甚至胆子大点,直接把帝都盛京迁到紫禁城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啊!

毕竟金国中都大兴府、蒙元帝国腹里大都,可都是定在这大明成祖燕王永乐文皇帝:朱棣,建立的紫禁城中,这也是有利于稳固大清帝国统治中原,横扫天下的象征。

然而目前势力,就兵力而言根本不允许,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所以话一开口,立马就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首先就是满清诸王贝勒和贝子们都觉得不妥,汉人那么多,怎么可能轻易服从他们的统治?

一旦反抗的话,恐怕他们真的是无任何一匹马能够逃回关外,再则就是明顺势力会不会联合起来对付大清?

虽说当前是打着替君父(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去追杀流寇顺军的,可一旦迁都入主中原不走了,那可就不同了波,等汉人觉醒组织起来,怕是打得满清连渣都不剩,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因此满清文武大臣们都决定劝满清皇父摄政王放弃这个打算。

毕竟满清八旗满万不可敌,那也是有底线的,并没有像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元铁骑那般厉害,而且如今以是火器时代,骑兵只是机动作战而已,并不适合攻城。

而经过这一顿劝谏和军事力量的认知,满清皇父摄政王也决定此事有待考虑,便当场宣布让众人退朝散了。

这边在北直隶保定府庆都县境内,一处陡坡上,正传来阵阵马蹄声,像是万马奔腾般的涌来。

仔细一看,竟是全身穿着玄铁对襟环臂甲,头戴钵盂直顶插旗的军队,腰间普遍挂有三眼神铳以及腰刀,后队似乎还有一支身穿棉甲与布甲的骑马部队,正举着镶黄旗与镶白旗朝县城方面靠近。

从位置上看,前队与后队距离约有一里路程,而且前队速度行进较快装备精良,还有后续士兵推着架火战车、攻戎炮、定辽大将军炮、红衣大炮、元戎车,等野战火器,明显优于后队的骑兵,就连士气上也是前队比较高涨。

故此树丛里两个穿着粗布衣的探报,从高处远远看去,见此也不由得感叹前队追兵的杀气太重。

而后回来报信之时,丛林中已有许多包扎着白布的伤重人员,由于士兵跑得太快,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连忙爬起来汇报道“启禀陛下,叛将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与东虏建奴鞑子朝庆都县赶来了,我军是否先进城阻击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