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摄大乘论》(3 / 5)

摄大乘论 妙音0 4167 字 8个月前

。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深层意识,是我们生命邪恶功能主要的枢纽点。谁能够掌握这个深层意识,你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间的心理学对深层意识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存在,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深处有一东西,它储存了善恶的功能;如果把这个善恶的功能密码找到,你就能够改造这个人的思想。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理学讲不出来。

所以你看最近美国发生一件事,就是两个小学生、兄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他哥哥也是小学生,十几岁,去抽屉拿枪,把弟弟打死,用枪打死。这件事震惊整个美国社会。这个时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个小孩子他以前没有拿过枪,他怎么会有这个拿枪的动作呢?这一直没办法解开。

所以,当我们观察生命的时候,你仅止于在今生的观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来。这个人他怎么?你看他刚出家,就能够把这个戒持这么好,他持戒如鱼得水,他觉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对智慧就游心法海。

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把生命,从阿赖耶识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累积性的、相续性的功能,才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在本段当中,无着菩萨的智慧会带我们进入到阿赖耶识的领域,来深入的探讨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所知依。

(二)、所知相

第二个所知相。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当这个生命已经被表现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来观察这个生命?这当中,本论讲到三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

简单的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万法,这是不带分别心,叫做依他起性,这当中有杂染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性,是约着一切缘起法表相的一种作用。这些差别的染净作用当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我空、法空的理体叫做圆成实性,它是一个圆满真实存在的东西。当我们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触的时候,心中产生分别──虚妄分别,又创造一个新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这三性的安立,就是告诉你一个主题: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应该要保存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诸位持戒,比如说有个人喜欢偷盗,你要不明白三性:诶!我为什么偷盗?因为我这个手有问题,把这个手砍断!其实这个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就是说:这个手,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体;你今天会偷盗,是你内心有遍计执。

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

所以你这个三性了解以后,面对这个所观境,你才知道在修行当中,到底你是错在哪里?哪些东西是无辜的;哪些东西是有过失的,应该断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资格开始修行。

这两科当中,从所知依跟所知相,我们开始了解到:在广大的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的取舍。

二、行——广大行

第二个是行。当我们明白生命的缘起正见,开始有资格修行了。在本论当中,讲到修行,有六大科。六大科的前半段是一个别相,三、四、五是个别相;六、七、八是总相。我们先讲别相。别相当中,

(三)、入所知相

第一个入所知相,这个入就是悟入诸法的真实相。这个入所知相,就是修唯识观。修唯识观,简单的讲就是修空、假、中三观。

在本论当中,它修行的次第是先修空观。当然你也可以用无常观,从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而趋向于空观;你也可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而趋向空观。总之空观所破的是遍计执,所证的是圆成实性。

刚开始依止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来自我净化,这是第一个阶段。

假观,就是从空出假以后,就开始观察缘起,观察依他起性。你从空观出来以后,你会以一个心平气和,比较平等的心来面对生命。哪些是你应该放弃的?哪些是你应该追求的?产生一个善知取舍,你开始去规划你的菩萨道:我应该先到净土去;到净土以后,亲近十方诸佛,再广度众生。这个假观就是让你去布局:你这个菩萨道该怎么走?这些都是观依他起性。那么在中观当中,把空、假调和。

所以这个入所知相,是菩萨自利的修行。你刚开始要以空、假、中,来抉择你整个身心世界。你整个生命的流转,你现在走到这个地方,你应该何去何从?你会知道你过去是什么因缘?现在是什么因缘?未来是什么因缘?这都是你应该去观察的──入所知相。

(四)、彼入因果

入所知相的唯识观,是偏重在自身的修习,

以空观来调伏爱取,以假观来善知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