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亲手拿回来才行(2 / 5)

答汗和西北诸戎无法形成合力,若是朝廷给金印,恐怕会出麻烦。

邢玠代表的是一部分臣工,不是他个人的想法。

“爱卿所言在理,俺答汗近来恭顺,尤其是膳食堡事,很容易造成一种边方修睦的错觉,爱卿所虑,更为周全。”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说道:“先生以为呢?”

“陛下英明。”张居正出列俯首说道。

朝臣们多少有点失望,皇帝还没有大婚,张居正还没有归政,怎么皇帝现在的决策,张居正不是赞同就是英明,还有没有一点元辅帝师当朝太傅的风范了?

看看历代那些个权臣都是怎么做的!

这些个朝臣大抵是想看到皇帝和元辅起了矛盾和冲突,闹得不可开交才会开心。

君臣失和,于大明而言大不利,但是对于百官而言,就多了浑水摸鱼的机会,朝中需要一杆明确反对皇帝的大旗,无论这个大旗是李太后、陈太后还是潞王,亦或者是张居正来扛,都无所谓,只要有人扛起来,就可以彼此倾轧。

党锢之祸,亡国之兆。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略显疑惑的说道:“先生最近朝议只歌功颂德了,隆庆议和、西北封贡,由先生和大司寇主持,今日真就不给金印、不放俺答汗通关了吗?先生乃是太傅帝师,有责难陈善之职。”

张居正闭目沉思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当初是打不过,送出去的,要亲手拿回来才是。”

张居正是个眦睚必报的人,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了进士,馆选庶吉士后,成为了大明进士,仅仅三年后,俺答入寇,张居正是入寇的亲历者,在极度羞愤之下,张居正选择了上陈六事疏,怒骂嘉靖皇帝克终之难。

当初送出去的,要亲手拿回来才甘心。

张居正再俯首说道:“俺答汗借道之事,臣不赞成,西北三边武备远不如宣大京畿,俺答汗此番欲往西宁,实则贼心不死,俺答汗是大明封的顺义王,他的金国是大明的金国,若他不想做大明的顺义王,不想做大明的金国,就打的他俯首称臣便是。”

“陛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张居正此言一出,王崇古立刻面如土色,而后稍加思虑后,面色恢复了正常,而后又升起了一些担心,随后这些担心又放下,电光火石之间,王崇古的面色数变,最终还是安心。

王崇古被张居正的改口吓到了,元辅之前是坚定的议和派,现在立刻就翻脸不认人,变成了坚定的主战派,那议和的王崇古,是不是已经榨干了最后一丝使用价值,而后弃之不用?

而后王崇古稍加思虑发现,自己好像已经不用依靠俺答汗封贡之事,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了,他现在最大的依仗是毛呢官厂和西山煤局的窑民,只要把这些人安定好了,他就是任事之臣。

而后升起的一股担心,则是对国朝的忧虑,打仗这种事,稍有不慎就是国家倾覆。

儒家长期以来讲兵凶战危,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胜还是败,大明都要消耗国力,折腾百姓,走向穷兵黩武的时间,只需要几年的功夫,大明就会陷入极度的危险之中。

王崇古最后的担心放下,是他看到了大明朝臣,就大明现状,穷兵黩武?

连振武的戚继光都要因为汤克宽轻敌冒进,差点陷入了一种打胜仗也要被处罚的地步,穷兵黩武,太瞧得起大明了。

张居正和陛下看的不清楚,王崇古其实很清楚。

眼下大明能够放心振武,自然是大明眼下已经到了不振武就要亡国的地步,也是因为戚继光是京营总兵,换个人,别说皇帝不放心,连王崇古都不放心。

戚继光是可以受委屈的,而且这么些年,从来没有变过,戚继光刚刚打败董狐狸,俘虏了董狐狸的侄子,入京领赏,却被京营百户刁难,戚继光选择的是放过。

南戚北李,把李成梁放到京营的位置,王崇古都害怕李成梁搞出什么大乱子来。

看李如松就知道了,李如松入京遴选将官,因为看到了兵部尚书谭纶,以文官节制过深,试斩之后,立刻就要走。

张居正若是死了,大明皇帝把戚继光调到边方去,戚继光也只会叹一口气,心灰意冷的赴任。

李成梁不会,李成梁会想方设法的弛防徇敌,会想方设法的养寇自重来自保,这就是差别。

朱翊钧眉头一皱而后舒展开来说道:“先生,荣辱之事,日后再议,今日就说俺答请金印前往西宁之事。”

张居正立刻回答道:“臣以为不给他金印,不准他去为宜,他若是真的想去,就让他绕道关外吧。”

“如此,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做出了决议。

朱翊钧又拿出了几本奏疏,开始了骂人,桌上的奏疏不停的减少,到了最后,剩下一本奏疏。

“山西道监察御史崔应麒来了没?”朱翊钧宣了最后一个挨骂的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崔应麒。

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