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稻粱难肥(2 / 2)

秦时小说家 偶米粉 1357 字 8个月前

秦国一天下之道义根基。

霎时间,整个厅殿之内,陷入一阵短暂的寂静。

道义根基这个话题…着实有些沉重了。

“老臣之见。”

“就兵戈之事说道兵戈之事。”

“果然水攻大梁城,王贲必有周密之安排,断不会使得满城庶民遭人鱼之灾祸,若然强兵攻之,以大梁城的城墙和内部粮草储存,怕是三十万大军都得耗费年。”

“老臣所想,果然水攻大梁,而决水淹没大梁城,却又有另外一个麻烦,距离大梁城最近的大河远在百里,怕是决水难以有效。”

“纵然决水,也得花费颇多民力,中间若有变故,则耽搁不知几时,怕是也得一岁有余。徒劳如此,还不若强兵压上。”

国尉尉缭子起身,一礼而落,国府对于王贲攻魏的进度掌握很清楚,目下,王贲已经陈兵于大河以北。

而以眼下魏国庙堂的混乱,魏王倾向于调兵守卫大梁城,而非御兵于外,以至于大梁城空虚,偏偏嚣魏牟以为应该率兵抗秦大秦于大河以北。

以免使得秦国真的决水淹没大梁城。

无论如何,就水攻大梁城而言,还有另外一个不小的难度,那便是大河距离大梁城很远,足有百里,根本不足以淹没大梁城。

除非秦国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于此一点,李斯到有所言。”

“说来,还是昔年李斯与郑国大战郑国渠的时候,闲暇所聊,郑国身为水家,对于诸国诸般水利了然于胸。”

“点评魏国鸿沟之时,曾有语,鸿沟乃是从东去大河分出一口南下,引入大梁城外,宛若护城之河。”

“是故,李斯以为,引水淹没大梁城,决水之口并不在大河,而在鸿沟,只是…郑国曾语,鸿沟水量不足大,非有从大河之口决开补水,方能成其势。”

“如此,则大秦并不需要耗费大多气力,苏代与信陵君所语荥水之决口,应为此。”

李斯起身,出列中央,拱手一礼,大梁城外的水利不算复杂,口中之语,一条大河东去,南下分出一条鸿沟,成为大梁护城河。

水攻大梁城,乃是从大河口子决开更大,汇入鸿沟,成其势力,进而以护城河水之力,淹没中央大梁城。

果然,李斯缓缓之言落下,殿中群臣目光看将过去,尽皆为之颔首,上首的昌平君熊启亦如此。

“这…这一点老夫却是未有了解过,鸿沟既然通大河,何以水量不大?”

大河贯通整个诸夏,水流水势更是堪为诸夏第一,水量不需说。

尉缭子兵家传人,十多年来一直著书《尉缭子》,于大梁城外的鸿沟却是了解不多,今日听得李斯一言,略有奇异。

“郑国其言,乃是水事。”

“鸿沟修筑甚久,历经魏国几代方才修成,通水百年,早先魏国实力强大之时,还能够以财货之力疏通河道。”

“然近年来,鸿沟之内的水道已经淤塞过甚,国府也无多余财货疏通河道,再加上战乱连绵,以至于大梁城内早有民谣。”

“曰: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稻粱难肥。”

李斯对着国尉一礼,近前一小步,迎着上首大王与左右重臣之目光,说道鸿沟水量不大的具体缘由。

归根结底,战乱之耽搁,财货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