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自己的思路被完全猜中是受到认同的林同鑫顿时面色一僵:“啊这……”“伱读硕士的时候应该还是90年代初,情况跟现在还有些区别,实际上以如今电传飞控的响应速度和操纵能力而言,只要设计水平得当,并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说到这里,常浩南又指着电脑屏幕上面飞机垂尾的部分说道:“反而你这样设计的边条有可能在机尾部分诱发一个发散振荡,对于垂尾根部的强度是一个考验,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的话,会发现f18的垂尾根部设计了三组加强筋,就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这个……”林同鑫刚刚还自我感觉比较良好,被这么一说顿时觉得有点挂不住面子,只好尴尬地挠了挠头。当然,常浩南也知道,这种时候不能一味打击别人的自信心,因此话锋一转:“不过么,你能有这方面的想法,而不只是机械地执行领导的指令,就已经超过不少人了。”之所以这么说,绝不是常浩南在凡尔赛。那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绝世天才终究是极少数。就拿他自己来说,如果没有系统的帮助,靠着前世的经验和技术当然也能够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绝无可能走到现在这种地步。绝大多数人的生涯发展路线都是循序渐进的。关键在于要有进行尝试的机会、资源和勇气。因此这个林同鑫虽然在灵性上未必很强,但绝对算是个可塑之才。别的不说,有几个人在博士毕业之后,还能想起来硕士阶段做项目过程中导师随口说过的一句话?但他就记住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这里刚好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案,可以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可用迎角。”常浩南说着从旁边扯过一张坐标纸,在上面随手画了一个图:“在机头侧面设计一个可收放的小尺寸边条,可以减弱大迎角机头非对称涡产生的非稳态的侧向力和偏航力矩,同时还能利用了边条涡产生的侧向力,生成阻碍偏航的力矩,另外由于机头边条的尺寸与机翼和平尾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也不会影响你们已经做好的纵向气动平衡。”“不过伸缩结构要占用相当一部分机头空间,所以对于追求雷达天线尺寸的战斗机来说实在有些鸡肋,我也就没有把这个设计应用到某个具体型号上面。”他把画好的示意图交给旁边的林同鑫:“你如果愿意,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在京城的功夫,在这个新型教练机上面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搞一个专门的大迎角高机动技术验证机出来。”“一方面,教练机对于超大迎角的可控性有一定要求,这个方案相比于其它手段来说成本又很低,可以用得上,另一方面么,也可以当做是你们贵航露脸的一次机会,卖飞机这种事情,有时候跟卖别的东西是差不多的,你得搞出来点噱头才会有人关注……”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后者怎么可能有拒绝的道理,当即双手接过那张坐标纸:“当然愿意,感谢常主任给的思路和机会!”作家助手搞了个新的什么绿色内容计划,我发上一章的时候点进去试了试,结果它直接把我后面一段内容给删了……搞得上一章差点不满2000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