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必须超过F22!(1 / 2)

第1302章 必须超过F22!

当天傍晚。

位于611所顶层的大会议室里。

第四代战斗机研发团队的一多半核心骨干正集中在一起,各自面前都放着两份测试结果概要。

虽说是概要,但因为气动和微波都事关重大,可以说是决定新一代战斗机关键性能的两个方面,所以哪怕在经过提炼之后,也仍然是厚厚的两大本。

档案室的十几台印表机下午几乎工作到冒烟,才勉强赶上了这次会议的时间。

当然,最前面的大屏幕上,也正显示着其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

而林济洪此时正坐在杨韦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向众人介绍着相对应的部分。

RCS从来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平常人们在资料中看到的「RCS值」往往只是特定角度上的最理想情况,或是某个角度范围内的平均结果。

真正想要客观表现出一架飞机的隐身性能,需要藉助类似物理场的表达形式,以目标为中心,在三维空间内呈现出不同角度的反射信号强度。

这一结果的呈现形式相当复杂,即便是手里拿着报告,一时间也很难完全掌握情况。

而林济洪作为全程跟踪微波测试过程的负责人,无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中提炼出关键内容。

「各位,根据微波暗室对概念模型做出的全向检测结果来看,我们的基础方案完全可以满足航空兵方面提出的性能要求……尤其是在正面60°的圆锥形范围内,面对3-12GHz频率范围内,也就是X波段丶S波段和部分C波段的雷达波时,雷达反射截面积均比现有主力型号减少了2-3个数量级,有效降低了面对常规雷达时的可探测性。」

「这一结果也基本符合我们在先期预研阶段对于电磁信号特徵的理论判断,也就是与主翼同处一个水平面内的鸭翼不会对前半球的隐身性能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并且结合DSI进气道在唇口部分的茧包结构,反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遮挡发动机叶片,减少某些特定角度的电磁反射……」

他说着操作滑鼠拖动着电脑上的3D模拟图,来到了一个略微呈现俯视的前向视角:

「就是这里,明显能够看出,这一角度附近的反射信号强度相比周围出现了异常下降,尽管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对于总体反射数值而言影响不大,但仍然可以说明我们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说到这里,林济洪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切换到了另外一个视角上:

「另外,尽管因为飞机的长度尺寸较大,导致左右半球和来自正上丶正下方的雷达反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对偏大,但仍然略好于我们之前的预期,而且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机身结构和遮蔽关系进一步做出优化……」

「……」

作为总师的杨韦本人也看过大部分的阶段性报告,但仍然跟着林济洪的介绍认真地做着记录。

而在这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坐在后者对面的另一名副总师孔成安却忽然停下笔,抬头询问道:

「老林,你刚才说的这些,都是静态环境下的雷达反射情况……那如果各个翼面,尤其是全动垂尾和鸭翼活动起来之后,结果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因为是设计所内部会议,所以形式上也相对随意一些,无需等到最后统一的提问环节。

林济洪稍微一愣:

「我们这只是概念模型测试,被测模型的翼面是没有活动能力的,所以暂时没办法给出这麽详细的数据……」

过了大约半秒钟,又补充了一句:

「但如果动作面发生明显变化,那说明飞机正在进行剧烈机动,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定性来看,这种情况肯定会导致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大,例如去年发生在浙丶闽两地外海的那次对抗,事后分析,对方的F22编队直到撤退之前,被探测到的最明显信号就出现在从平飞转入爬升的过程当中……」

「唔……」

孔成安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正在林济洪感觉到有些奇怪的时候,杨韦却提前插进话来:

「老孔你是在担心主动控制技术的引入吧?」

「是啊……」

孔成安点了点头:

「根据风洞测试结果,我们这个方案的横航向稳定性有些不足,如果想在不额外增加安定面数量和面积的情况下保证飞行安全性,那肯定要考虑在飞控中纳入主动增稳控制,通过动作面的高频反馈提高航向失稳迎角。」

「但是放宽静稳定性设计的操作规律严重非线性,而且全动翼面的动作面跟安定面相同,控制舵面的不断开合会影响到飞翼布局飞行器巡航过程中的隐身性能,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

相比于在外形设计过程中只需要考虑气动和结构的传统飞机,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增加了一个电磁反射的维度,这不仅提高了技术层面的难度,也让技术团队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变化。

任何一个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哪怕只是增加一个约束条件,都会导致系统的复杂程度成倍提升。

更何况,现在是直接增加了一个约束领域。

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