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执行力度。
“圣人,此事……”
郑叔清还没说完,基哥就抬起手,示意他闭嘴。
“朕知道很难,但边镇军饷一而再再而三的拖欠,也不是个事。
鉴查院之事,后世史书势必有人会诟病朕。但朕不担心骂名,爱卿放手去办吧,国家为重。”
基哥的话让郑叔清想哭。
你踏马就是在一旁看戏的,被后世诟病的人是老子好吧!
如果基哥不是皇帝,郑叔清早就气得拂袖而去了,可谁让别人会投胎呢?
两害相权取其轻,郑叔清觉得,自己当这个所谓鉴查院的院长,也好过荥阳郑氏没有牌面人物而渐渐没落要强得多。挨骂就挨骂吧,反正现在骂过他的人也够多了。
“微臣明白了,明日便可走马上任。”
郑叔清对李隆基叉手行礼道。
“诶,那倒不至于急成这样。鉴查院这个衙门要设立,中书门下省的手续还是要的,过几天吧。
听闻你现在赋闲在家以后,方国忠在信中极力推荐你担任此官职,你可得好好谢谢他。”
基哥笑眯眯的说道,转眼就把方重勇给卖了。
“方国忠?”
郑叔清一时间没听明白这厮到底是谁,隐约在哪里听过。
“就是与你相熟的方重勇,他现在在陇右担任节度使。”
基哥淡然说道,故意省略了“代理”二字。
“陇右节度使?”
郑叔清大吃一惊,方重勇这毛孩子已经当节度使了么?
基哥摆了摆手,不想聊关于方重勇的话题。
“鉴查院之事颇为要害,微臣先行告退,回家思虑一番再说。”
见天子已经跟自己没什么话要说,郑叔清只好带着满心疑问行礼告辞。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基哥若有所思。
方重勇给他出了一明一暗两套组合拳,可解军费之急。鉴查院是明面上的一套,暗地里还有一套。只是,暗地里的那一套要交给谁去办呢?
基哥一直在揣摩合适的人选,却依旧是毫无头绪。
……
安人军所扼守的通道,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星宿川”。
这条路,是陇右通往大斗拔谷的必经之路。当然了,这条路中间一段,是吐蕃军控制区,人迹罕至条件恶劣,吐蕃人在当地也没有据点。
但他们却可以从这里发兵,北上可攻大斗拔谷,南下可攻鄯州。唐军在陇右其实一直处于战略被动状态,发起进攻的人反而是吐蕃这边,决定是战是和的,也是吐蕃而非是大唐。
说白了,河湟谷地就是个四处漏风又水草丰美的“低地”,要守住这里跟吐蕃人对峙,就必须大量驻军,暂时没有第二种办法。
自上次在河源军中军收服王难得没过两天,方重勇就带着一众被囚禁在河源军营地,那些参与哗变安人军乱军刺头,来到了星宿川的大通城。
又叫“大通堡”。
相比于河源军的营地分布松散,安人军的军营与堡垒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属于石城外有木堡的结构,经营得非常森严。
看着安人军建设规整的营地,方重勇忍不住点点头,总算在陇右看到个靠谱的人了。不得不说,哥舒翰还是有点才干的,做的事情比本职工作更多,任上不断加固了堡垒的防御,并扩展了堡垒外营地的布置,箭楼拒马比比皆是。
当然了,哥舒翰也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陇右边军缺编,其实是一个年度跨度很长的事情,有数十年之久,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
并且这种事情具有非常强的弹性。
大唐与吐蕃的局势一旦缓和,比如说金城公主外嫁吐蕃那一段时间,大唐与吐蕃关系就缓和了不少,战争停止。那么陇右边军就会开始缺编,吃空饷,放募兵回家耕田。
表面上看不可思议,实则是边军军费压力太大而不得不如此。
方重勇记得前世互联网上有件“唐军大胜吐蕃”的网红战例。
就是史书记载,陇右安人军在驻地附近一个叫浑崖峰的地方,一个没记录姓名的将领,以五千之众抵御吐蕃四十万大军,并战而胜之,将吐蕃人的攻势化解。
其他槽点先不说,这里头有个关键信息,就是安人军五千人!换句话说,当时安人军只有五千人,或者说只拿得出手五千人!
方重勇认为,吐蕃人四十万突然压境,安人军居然还留一半人在营地,让出一只手跟吐蕃人打仗,这未免也太托大了,怎么看怎么不符合正常逻辑。
所以这五千人极有可能就是安人军的全部兵力了。
本来他对这种“网红史记”不屑一顾的,今日才知道,或许史官没搞错,只是不太好意思说吃空饷的事情。
当时安人军能战斗的应该只有五千,吃空饷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