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崩溃的欧洲(二)(2 / 2)

家祖左宗棠 白社桑落 1616 字 2个月前

1919年7月,汉任和罗曼诺夫斯基率领的西伯利亚第1军的兵锋到达萨马拉城下,驻守这里的是红军第8集团军,军长是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格里申-阿尔马佐夫,社会革命党人,俄军炮兵少将,毕业于米哈伊洛夫斯基炮兵学校,日俄战争老兵,他是西伯利亚6军的创建者,领导了1918年5月托木斯克起义,推翻了当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莫斯科起义成功后归顺莫斯科中央。

他是1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在1918年时就得到了旧军官团和红军年轻军官们1致的认可,作为集团军司令兼任政委的他非常有信心抵御住敌人的进攻。

进过1个月的血战,红军以优势兵力守住了萨马拉,西伯利亚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乌法。

这是1次转折性的战役,阿尔马佐夫将军成功地挫败了白卫军进入伏尔加河的企图,保护了上游的喀山和辛比尔斯克,为解除察里津陷落后的阿斯特拉罕之围奠定了基础。

自此之后,1些好消息逐渐传到了马尔托夫的耳中,在1919年8月美英联军发动的第4次亚眠战役中,德军防线全面崩溃,随后协约国部队收复了法国北部和整个弗兰德斯,德军被赶过了默兹河,兴登堡防线崩溃,德军不得不开始面对本土决战。

随着西线德军的溃败,东线的德军也开始撤退。最先开始的是波罗的海的德军,在德军撤退后红军第6集团军进入了波罗的海公国并将其军队分割为了库尔兰和艾斯特兰两个部分。

白鲁塞尼亚部队没有了德军的庇护在红军面前溃不成军,红军第7集团军迅速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和普斯科夫,开始向明斯克进发。

南方的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国部队与德奥联军对进攻的红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红军并没有获得什么进展,只是勉强收复了布良斯克和奥廖尔。

就整体来看,欧洲各地遍布火星,资产阶级革命、康米革命、民族革命、无政府暴动、军阀割据、保皇派反扑,如此种种,难以概述。

而在亚洲,趁着欧洲内乱,中国再从英美等国处获得保障,套到资金之后开始向着中亚和北亚进发。

中亚方面,乾竺特、拉达克等地属于中俄战争后的待议区,中国自然也就将其收入囊中。

哈萨克地区凑出来1个阿拉什共和国,其形式更接近于部落联盟,内部既有部落,也有无政府主义社区,还有苏维埃、军阀等等。

相对稳定和正常的则是土库曼公社、布哈拉埃米尔国和希瓦汗国,前者是苏维埃形式的共和国,由公社苏维埃领导,主要是由无政府主义者和布尔什维克推翻希瓦汗国和沙俄统治建立,而后两者则是趁着沙俄内乱独立出来的。

相比于后两者,由布尔什维克和村社安那其主义建立的土库曼公社显然更难解决,他们拥有较好的军队组织和社会组织,而且距离中国比较遥远,并且是去中心化的治理,除非能够投入大批部队,否则想要武力控制对方显然不现实。

而且根据从英国获得的情报,当地布尔什维克正在对公社进行改革,现在的他们显然更具战斗力,也更有传播革命的热情,这对于中国来说是1件危险的事情。

1直以来,中亚和西亚这些穆斯林地区政治体系既混乱又清晰,是1个高度排他的文明体系,作为外来者,越无为,则越有为。

因此中枢对中亚各地方的政策定下了十6字方针:大棒开道,粮食铺路,世俗改革,外交干预。

武力时非必要不应使用的东西,理想状态下仅在首次介入中使用,不过实际运用中,如何取舍还是要看前线和中枢对抉择;

粮食则是稳定的基础,吃不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亚的培养策略首重唯稳,毕竟这地方的混乱滋生起来非常容易,稍有不慎就要闹得鸡飞狗跳;

最后,俄国治理下的中亚各国的信仰已经经历了1次冲击,中国依然会支持当地的世俗化改革,否则其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而这1过程也有利于加深己方的影响力。

但当地的变化催促中国做出1些非常规的措施以保证己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