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帝国寒冬?俄(一)(1 / 2)

家祖左宗棠 白社桑落 1616 字 2个月前

近3年的大战让脆弱的俄罗斯帝国透支了国力,在虎头蛇尾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后德奥联军加速了侵占俄罗斯领土的速度。

1917年2月,德军已经重新进入了利沃尼亚,而俄军在大战之后已经面临了物资相对匮乏的境地,在面对德奥联军的进攻时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圣彼得堡的自由党人又1次发动了立宪大游行,渲染战争恐惧,要求再次立宪,工人们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纪念1905年大革命,要求改变现状。

而遭到沙皇拒绝之后,圣彼得堡爆发了1场关系复杂的宫廷政变,尼古拉2世在前往皇村度假时,遭到劫持,被迫让位给米哈伊尔大公。

随后,临时宪法被公布,沙皇彻底变成了虚位君主,李沃夫则成为了政变后的首届首相,主持着1个由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构成的政府,他在政治上采取了宽松政策,扩大了选举权,暂时缓和了国内的紧张情绪。

而宫廷政变的过程中,对沙皇武德不振而不满的军队,反对立宪的保皇派,还有立宪党人都参与了,关系极为复杂,为了保证政府的安全,文官政府与军官们进行了交易,政府压榨更多的物资以供应前线,希望使得西南战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又在此时,德国为了保证巴格达铁路这条生命线,调离了相当1部分部分兵力至奥斯曼—地中海战线,使得俄军维持住了对德战线,并在高加索地区取得了1定程度的胜利。

但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解决俄国国内的问题,政府的苛捐杂税1日胜1日,但国内的状况并没有本质改变,无非是暂时掩盖了底层的起义。

其主要原因还是俄国的工业能力的倒退,1913年,俄国钢的产量有420万吨,但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薄弱非常薄弱,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

战前,俄国进口的机器占37,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1/3,开战之后,俄国的进口主要依靠赤塔、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在1915年后,赤塔已经成为俄国最主要的窗口,中国生产的落后机床也有了出口的地方。

1914年至1916年,俄国机器工业的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了40,再加上输入减少,国内的工业产品严重匮乏,在战争中后劲也越来越小。

1916年,俄国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

工厂停工主要造成了社会问题,而前线更多的问题还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大量的军火物资堆积在后方送不到前线。

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到了1917年,粮食运输量更是跌到了50以下,前线许多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严重匮缺,但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1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1916年,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

海运也极其糟糕,波罗的海、黑海早被德国、奥斯曼帝国所封锁,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然而,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没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窄轨,运输不便,1直到1916年才改过来,运力非常脆弱,大批货物被堆积在港口,无法运入内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煤堆得像1座座山,沿码头堆着1箱箱供兵工厂使用的车床,而在摩尔曼斯克,船只等待卸货要等几星期、几个月。

而东方的赤塔亦是如此,虽然这里能够供应的物资更加充足,但距离过于遥远也使得货物的调度成为1个巨大的麻烦。

另外,开战至今,俄国已经损失了超过800万人,应征入5的军人更是达到了1500万。

巨大的经济和人口损失催生了俄国的革命,中亚地区的民族起义从1916年便已经开始,但遥远的中亚已经不是俄国能够关注的了,来自城市的工人罢工和游行以及乌克兰、波兰农民的起义才是真正能够要了沙俄的命。

但第1个爆发全面革命的欧洲部分却是芬兰,1917年3月下旬,随着妇女节大游行的应先公里迅速扩大,各地的游行和起义此起彼伏,随后芬兰宣布独立并引爆内战,部分自德国经芬兰归国的布尔什维克们滞留芬兰,他们迅速组成了志愿军支持当地的康米革命。

芬兰苏维埃作为世界上第1个苏维埃政府在3月底成立,芬兰的内战进入白热化。

与此同时,宫廷政变导致了诸多问题,自由派与保皇派在冬宫再次掀起了1场政变,虽然政变最终在李沃夫等人的努力下平息,但君主立宪的口号已经不能够再掩盖国内复杂的局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