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钦天监(1 / 2)

李泰先对慎静耳语了几句,便即坐下,看李淳风不再将视线放在他身上,心下稍安。

只听几个道士对今年北斗七星的观测结果在进行争论,其中一位面皮白净的道士说道:“破军南移,武曲亦要跟进,恐怕会有大旱发生。道之认为如何?”

道之就是李淳风的字,看来能名垂千古的人物,多是少年成名啊,李淳风此时岁数并不大,但在道门内似乎颇有地位。

只见李淳风皱了皱眉,说道:

“不好说,破军星本来南移甚快,但月前已经慢了下来,武曲有东进的意思,所以或许会有大旱,但不太可能应在今年,或应在明年或后年也未可知。”

听到这里,李泰不由得对这些人肃然起敬,据史上记载,贞观年间,除贞观元年,也就是今年还算风调雨顺,从明年开始,各种灾害频发。

包括蝗灾、旱灾、水灾、雪灾等各种灾害连年不断。

只是不知这些道人是如何观测天象的?又是如何来进行推断的?但看来这钦天监还是有作用的,能通过观测天象进行预警,这就很了不得了。

钦天监历朝历代均由道门人士充任不是没有道理,他们都是一些早期的天文学家啊。

自逍遥酒楼开业以来,自己的高度酒便是销售得非常好,但李泰考虑高度酒酿造耗费粮食太多,一直只是限量供应。

今天听了钦天监这么多道士的议论,便不由想深了一层,高度酒酿造确实消耗粮食太多,但如果粮食不是大唐的呢?这便是大有可为了啊。

孙思邈对这些东西颇感兴趣,但只是听着,并不插言。

他是道士出身,自然对观测天象懂一些,应该不擅长,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药理研究、新草药发现、药方辨析等治病救人的本事上。

却听席间话风一转,几位老道谈及佛门玄奘入天竺之事,都觉得朝廷给佛门发放度牒大为过分,忽略了道门的感受。

李泰不欲参与佛道之争,故此只是缄默不语。

孙思邈、李淳风二人也没有说话,只是听众人说。

众人见李泰只是不语,便有一位道士问道:“越王殿下,不知对玄奘去往天竺之事有何看法?”

李泰心内暗叹,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

自己难道要说,你道门从历史上看,过于保守。

不像佛门,到处开疆拓土,从远的来说,人家从遥远的天竺直接来到这里并落地生根,和道门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

近年来,更是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渗透。高丽等国已经立佛门为国教了好不好。

再过几年,还有一位和尚要东渡茫茫大海,去往扶桑,要在该地传教。

便是吐谷浑、突厥等地也有僧侣过去,相反道门确实保守了些,始终只在本地折腾。

但保守有保守的好,便是道门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于厮,长于厮,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每逢乱世,道门便会下山治病救人、扶困济危,鲜少躲在山间避祸,反而佛门到了这时候关闭山门,成了真正的出家人,待太平盛世来临,再大开山门,狂收信徒,聚敛钱财。

李泰不欲参和佛道两门纷争,便只是淡淡地说道:

“朝廷批准玄奘入天竺,应该自有想法,道门传承千年,想必自有应对之策,本王小小年纪,见识不足,不便置喙。”

几位道人见李泰躲开话题,都不由有些失望,但李泰说自己小小年纪,见识不足,他们倒也无法反驳。

确实啊,李泰只有八岁,虽然他们也听到风声,越王得异人传授,学识极为渊博,即便是孙思邈对此也是极为认可,但李泰不说,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李泰说完,便转而对孙思邈说道:“道长常年行走于民间,解救百姓疾苦,但治病救人不能仅靠一人,道长也到了总结学识和教授学生的时候了。

青雀正在建造渭南书院,不知道长可有兴趣参与,或许道长可以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医学院。”

孙思邈听了李泰所言,感觉有些突然,他这一身医术极为精湛,但只限于单打独斗,对在书院教学生却是感到有些茫然。

教学生,教多少学生?怎么教?教材是什么?学生从哪里来?

李淳风听了却是极为感兴趣,对孙思邈说道:

“师叔,越王确实奉旨修建渭南书院,此书院据说欲研究万物之理,所教授内容极为广博,农耕、冶铁、修路均在其中,医者也该当在此书院有一席之地。”

孙思邈想了想,把一些疑虑提出,诸如生源、费用、教材等等。

谁知李泰听了却是哑然失笑,说道:

“孙道长,您只要研究好教材,其他的事务都无须担心,只要放出消息,生源多的是,道长只需筛选一些品性纯良的就好。

费用不用担心,渭南书院是全免费学习。

而且医者最是需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