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岸?(1 / 2)

在船舱中间位置,这里便是早朝的“大殿”,地方不是很大,摆着几张椅子,中间站着几个人,看上去死气沉沉。

几个禁兵,几个宫女,几个太监,都是面黄肌瘦,衣服都是松松垮垮。

而且,这里十分昏暗,只有微弱的烛光,最关键的是海上的风浪大,使船体一直摇摇晃晃的。

这种地方待久了,估计眼睛都会瞎。

赵德基观察着眼前的一切,然后坐在大位上。

作为特种兵出身,观察周围的环境是他的本能。

大臣们见赵官家落座,于是拱手作揖:“臣等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说是早朝,参加的大臣也不过是四五个人,也都是面瘦肌黄,一副饿了几年的样子。

在大海上漂了几个月,其实很多大臣,根本不想来受这个罪。

对于养尊处优惯的大臣们,这样的日子简直太不堪。

所以时间久了,有些人干脆找个借口也就不来了 ,现在还能站在这里的,也只有忠臣了。

“朕安!”赵德基看了看,接着说道:“这里不是什么金銮殿,各位就坐下说话吧!”

穿越到这里,也没谁了,别人穿越到床上,他是穿越到船上,赵德基心里别提有多无奈。

大臣们也在想,今天的官家这是怎么了?似乎有点一反常态,怎么还让坐上了。

平时的他,不是张口抱怨就是大发雷霆,不是担惊受怕就惶恐不安,逃到海上来,一样如此。

“谢陛下!!”既然可以坐,大臣们也都坐了下去,坐着总比站着要好一些,因为这船实在晃得太厉害。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坐在了左边第一个位置上,他拱手十分高兴的说道:“启奏陛下,昨日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率水军死战,击败金贼,取得明州海战大捷啊!目前金贼已退往明州(浙江宁波)!”

凭着原主的记忆,赵德基知道此人正是南宋名臣赵鼎。

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不过,赵鼎口中所说的张公裕后来并没有得到奖赏和重用,反倒是在明州打了一战就跑的张俊被升官进爵。

想到这,赵德基心里就为张公裕鸣不平,赵构为了渲染自己真命天子的氛围,对张公裕的功劳一概不提,就像当初李马救康王变成了“泥马渡康王”。

这其中的用意如出一辙,赵构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知道,是他的“龙威”将金兵逼退,让南宋朝廷得以存续。

赵德基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这一切该变了。

参知政事范宗尹说道:“金贼被我们杀退了!陛下洪福齐天,这是天佑大宋啊!”

另一人也说道:“是啊是啊,陛下龙威震怒,金贼夺路而逃,真是天佑大宋啊!”

到底是在夸赵构英明神武,还是在夸水师奋勇杀敌?赵德基想想也真是好笑,金兵长驱直入战线拉的这么长,真的就拦不住?

完颜宗弼南下的兵力不过是十万人,攻破建康后却能够一路南下,镇江、苏州、临安等城池,几乎都被攻破占领,城池也基本被洗劫一空。

换句话说,金兵的态势,就是如入无人之境。

这一点,杜充这个大元帅绝对是神助攻。这家伙作为统帅,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消极抵抗,直接放弃建康,最后投降了。

杜充投降金国,气得赵构几天几夜都吃不下饭,他说,“朕待杜充,让他从庶人到官拜宰相,可以称得上厚恩了,因什么缘故反叛?”

赵德基想想,实在是太废了。要是宗泽不死,杜充又何以上位?

这时,左丞相吕颐浩开口说话了:“陛下,明州海战足以说明,金兵非不可战胜!这一战,一定能够鼓舞我军士气,请陛下重赏张公裕!”

赵德基看了看吕颐浩,“航海避狄”的办法是他提出来的,赵构同意,这才有了海上朝廷。

不过,吕颐浩是个“激进”的主战派,而赵鼎就相对保守一些。

所以,这两人虽然都是主战派,但之间却不和。

后来,吕颐浩也因为这件事,被排挤罢官。

“嗯,吕卿言之有理,有功之臣朕一定会大加奖赏。”赵德基点了点头,他接着又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上岸。”

“如此下去,恐怕老百姓都要笑掉大牙,而且,这天下还会有谁支持大宋?”

上岸?别人可能或许会说这个话,但赵官家嘛,他应该是最不可能说这个话的。

大臣们觉得肯定是自己听错了,毕竟这里的环境听错了也有可能。

赵鼎问道:“陛下,您是说上岸?”

赵德基肯定的点了点头:“对,就是上岸。”

范宗尹说道:“陛下,我们一路上山下海,我们到哪,金贼就追到哪,如果一旦上了岸,恐怕金贼还得追过来啊!为了安全起见,臣以为朝廷暂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