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再入藏宝阁(1 / 3)

于是,这一日上衙后,预计无事。我便走进里间,关上木门。又进入密室,翻看了一些阵法之书,免不了抄抄写写,做些笔记。又打开那些藏宝箱,一箱一箱抱下来打开看。这些沉重的箱子,对我铁牛而言,那就不是个事。

上面十几箱全是金银珠宝,将来打仗,这些都可以用上。毕竟打仗,打的就是银子。

再打开最底下的两箱,上面一箱却不是金银珠宝,而是装有:

一件护体藤甲。是苗族之宝,穿在衣袍下,可以刀砍不透。

两套护体软甲。连裤子都有,就像后世的保暖内衣,弩箭可射透铁甲,但在软甲面前无能为力。

一件单发袖箭。暗藏在袖中的特制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袖箭一般是缚于小臂上内侧,发射时拨动蝴蝶片,引发机括,弹簧弹起,筒中的箭就能弹射出去。使用时,一启钢片,箭由弹力的作用飞出伤人,威力奇大,防不胜防。箭简长8寸,周径8分,箭长7寸,镞长1寸,每简装箭 12支,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筒顶有盖,连于筒身,盖的中央留一孔,以此装箭,离筒盖一至两寸处有活动的蝴蝶片,专司开闭,镀底装设弹簧,簧上有一块圆铁板,装箭后,弹簧压下,用蝴蝶板将箭关在筒中;

一件梅花袖箭。每次装箭6支,可连续发射,箭直径径约为1.2至1.5寸,较单发袖箭略粗。筒内有6个小管,中间1支,周围5支,状如梅花瓣。每个筒上各有一蝴蝶片控制开关,匣盖之后有铁圈,发射一箭之后,须将筒壁旋转一定角度,使之连续射出,梅花袖箭的箭与单筒袖箭一样,但无法缚在手臂上,而是要与手臂隔开一点距离。

打开最后一箱,只见整个密室都亮起来了,如同白昼。走近一看,原来有颗夜明珠,大放光芒。于是,取出来,以后当做密室照明灯,省了每次要照蜡烛。

这倒是意外之喜。

于是,我脱了外衣,贴身穿了一套护体软甲,基本合身,外面也看不出来。上衣就像高领毛衣,还能护颈,只要再戴一顶头盔,那就真能护全身。死了一回了,不想再轻易死了。

另一件护体软甲,我准备拿回府里,以备不时之用。至于护体藤甲,我准备悄悄送给我的侍卫统领梁一刀。毕竟,今后的卫队要靠他来执掌。李铁牛的身家性命要交给他,就只有让他别先我而死了。

再次关上密室,走出来,继续坐下来,研读“秦观”遗作。觉得有点冷,寒暑易节,不觉冬寒。忽然记起“秦观”在半部《十万人敌》最后一页写的这段话:“这个世界冬天很冷,我本来想做出火炉来,献给朝廷,造福百姓,但现在只能遗憾地离开了......”

对啊!没有暖气空调,我就给他“发明”个土暖来!

做个什么土暖呢?铁炉子?取材不易,不妥。火盆?容易中毒,不妥。对,想到身后的夹壁密室,我决定,就做壁炉!

鉴于院子较大,可在房后再砌一道墙,和原来的这道墙离些空间,然后四面封起来,只留一道门,用来加柴点火。叫过李二,寻几个懂事的匠人,按照我说的,开始施工。李二和匠人一时都不懂我想干什么,但我官比他们大。官大的人说的话,你不需要懂,你只要执行就行了。官大就是好。所以,有很多人削尖脑袋也要当官。有些人为了升官,连妻女都要送给上官。有些女的宁愿做大官的小三,也要升官。这都是因为“官大就是好”。

不说这些了。说多了,有些小三肯定要骂我,你李铁牛长一张丑脸,假如变个女人,人家上官还嫌恶心呢!

那就换个话题。

趁着匠人们做壁炉的空闲时间,我给您科普一下壁炉的科技史:有专家说,壁炉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铁牛是粗人,所以认为专家这是放屁。远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北京人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来取暖。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古代经历了几次升温降温的过程,比如,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温度要远远低于现今的武汉等地,加上楚地降雨量大,潮湿度高,体感上很湿冷,在那些时期,冬季的难受程度不亚于北方。楚人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平民一般会用鬲,贵族则用陶或者铜鼎来烹调食物,虽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在器皿下通过柴和炭生火,做出来的食物有点像我们今天吃的火锅,或者是炖菜。秦朝时期,在贵族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