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严很清楚朱由检的诉求,说白了就是存粮。
粮食产的多没用,得看能存下来多少。
例如南直隶,只是一省之地,便有八千五百多万亩耕地,岁产一亿六千余万石米麦,可这有用吗?
南直隶目前查明的人口是两千四百多万人,仅仅这些人的口粮,就需要近两亿石米麦,这还不算隐户。
因此,南直隶和浙江、江西都是与北方抢粮的大省,四川、湖广这两个产粮大省的粮食,基本都输入到这三省身上去了。
眼下四川的局面,每年能存粮近两千万石,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供应这江南三省。
朱由检清楚这个局面,除非三省人口降低,不然三省之民就能消耗大明半数口粮。
之前三年的旱情受灾不过三千余万,就让朱由检忙的焦头烂额,户部算盘日夜不停的在响,而这三省人口纸面便有四千余万,真实数量恐怕不下六七千万。
让这六七千万人饿了肚子,那大明距离灭亡也不远了,哪怕只饿一两年也不行。
李自成死灰复燃最厉害的时候,就是这三省遭受大旱的事情。
因为江南百姓有银子,他们可以高价买粮,因此粮食不等运到北方就被抢购一空。
如此,明面上是江南百姓饿肚子,实际上是其他各省的百姓饿肚子。
要解决江南的粮荒问题,一是要移民,二是要开发交趾和旧港。
要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也是如此,但需要开发的是东北。
哪怕关外亩产只有六七斗,但只要机器足够,三十万人完全能管理数千万亩田地,而他们的口粮只需要这些田地产出的十分之一。
先渡过大旱,保证人活下来,接下来朱由检才需要想,怎么解决大明近九成农民的就业问题。
“你先下去吧,告诉李邦华别有太大压力,粮食减产这是天灾,与他无关。”
朱由检安抚了一下毕自严,也托他安抚了一下李邦华。
李邦华的数据没错,但他没有看燕山教材,不知道小冰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因此判断出错。
朱由检不怪他,毕竟要求这个时代的人一开始就接受燕山式的教育和教材,这有些难为他们了。
哪怕是晚明的西学东渐,其过程也是几十年的结果,而燕山推广到现在不过六年时间。
“下官告退……”
毕自严看朱由检下逐客令,当即起身作揖,随后退出了承运殿。
他退出后,王承恩从角落走出来,将椅子收了回去。
这过程中,朱由检一直看着王承恩,在他做完后才开口询问:“蒸汽机的工厂投产情况如何?”
“目前暂时达到了三分之一的程度,年产二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六百台工业蒸汽机和两千台农用蒸汽机。”王承恩回应,并解释:
“还有四个蒸汽工厂的机器没有准备好,按照这情况,明年应该能达到五分之四的程度,后年则是六个工厂全部投产,并且在下半年再兴建三个工厂。”
在国家机器的支持下,蒸汽机工厂的发展速度很迅勐,尤其是大明这种国力的情况下。
有需求才有产能,而大明的需求无疑让人绝望,朱由检对蒸汽机工厂的投入也能让各国瞠目结舌。
只是今年,蒸汽工厂的投入就达到了三百万两,要知道此时英国的财政收入也就四百万两不到,朱由检几乎投入了一个英国的全年财政。
这还只是开始,因为朱由检的计划需要足够的机器来支撑,大明的疆域也需要足够的火车、轮船才能掌控。
“后年的下半年就可以筹备工厂了,按照每个工厂二百台工业蒸汽机的标准,逐渐扩大工厂规模和生产数量。”
“农用的蒸汽机暂时存放,等明年灭了建虏,后年开春迁移百姓北上后,以村为集体来发放蒸汽拖拉机。”
“关外和关内的标准不能一样,东北和旧港,按照每村每十户一台来进行发放。”
朱由检敛着目光开口,王承恩听后却犹豫道:“殿下,每村十户一台会不会太多?”
王承恩的犹豫是有道理的,因为一台拖拉机的造价一百三十两,而十户人家在二十人到七十人不等。
给十户人家发一台蒸汽机,等于给每人发二到六两银子,这是活生生的砸钱。
要是奴儿干一下子北迁十几万户,那朝廷就能掏上千万两银子,一万多台拖拉机。
“不要小看百姓……”朱由检瞥了一眼王承恩:
“朝廷今年发一台机器给百姓,明年你就能看到上百亩田地出现在关外,后年就是二百余亩,并且前一年的一百余亩耕地,能交五六石米麦。”
“此数量每年增加,直至地开无可开,人种不过来才会停下。”
“届时,恐怕那十户人家能开出六百、乃至两千亩耕地,交数十乃至上百石米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