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暗流涌动(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302 字 2023-02-28

只是短短的一行字,不了解南次亚文化和莫卧儿实力的人或许会认为黄龙不行,但朱由检清楚,黄龙应该是遇到难题了,不然不会让朝廷再增兵。

信鸽从小西洋到京城也就七天的路程,但信使到京城却需要近两个月。

算下来,南次亚大陆的战局如何,朱由检只能在一个半月后才能从黄龙的手书和当地锦衣卫的手书中了解。

不过了解归了解,莫卧儿的实力他还是清楚了。

近四十万大军,财政上岁入七千多万两,坐拥十几万骑兵,上千门火炮,四五千万人口……

这样的一个存在,刨除科技,单单说经济和人口,也足以算作一等强国。

要知道随着旱情减退,户部估计今年的赋税数额是每个月都在变高,但即便如此,以他们估计的数额,今年大明折色后的岁入也不会超过六千五百万两。

莫卧儿在财政这块,比大明要富裕太多,还占据了地利,并不是一个好打的对手。

当然,这是指在现有的军事装备和后勤能力下的评价。

大明如果真的要增兵,自然可以再增兵十数万,但对于朱由检和大明来说没有必要。

第一是大明吃不下南次亚大陆,第二是大明不可能对南次亚大陆施行血腥政策而让自己陷入战争泥潭。

历史上英国没有派遣大量的军队强行征服当地,而是让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操作,因为当地太难管理。

哪怕是英国利用军队在印度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后,英国也并不想要,而是将它送给了东印度公司打理。

东印度公司打理后发现,收税等项获得的利益丰厚,比做贸易来钱更快,这才有了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但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并不是把夺取的土地自己来管理,而是把他们交给当地的旧王公贵族来管理,自己只抓主要的军队和财政大权。

这样的制度下,印度民众的统治者仍然是原来的王公贵族,印度民众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被侵略,这就减轻了印度民众的反抗和抵制。

同时,把夺得的土地交给印度旧王公贵族,他们对东印度公司也心存感激。

没有财政大权和军队的印度旧王公贵族,只能依赖东印度公司。

在印度各势力争斗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拉一方,打另一方,在表面上,东印度公司扮演着类似“雇佣兵”的角色,好像自己只是“客”。

在这种借力打力过程中,英国经常采用贿赂对方将领等办法,让其倒戈观望怠战。

由于印度各部族的相对独立性,国家意识弱,这一招在印度很管用。

借力打力,各个击破,以印治印,东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过程中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不仅如此,英国东印度在征服印度过程中,雇佣了不少印度当地人当兵,称之为土兵。

这种办法在西方各国殖民过程中,都有采用,不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军事组织形式上要优于其他国家。

比如,法国的办法是把土兵和法国士兵分开组织,这在战争中,很容易出现土兵调度失灵的情况。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则不是,他们只让印度土兵担任士兵,军官则是受训的英国人,这样在战争中,英国对军队的调度比法国人的方式更有效。

合理利用土兵,减少了英国人的伤亡,在征服印度过程中,印度土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国进行的其他地区的殖民战争中,也时常出现印度土兵的身影。

这整个制度里,大明可以学习一部分,但不可能全部学习。

首先是时代背景不一样,其次是大明对海外政策从来都是消灭当地贵族阶级,然后获取土地,大举举行饥民迁移,自然不可能和当地的贵族合作。

至于土兵制度,这个制度哪怕朱由检愿意,五军都督府的五大都督也不愿意。

况且这个制度的缺陷在于,土兵制度的发展是不可控的,许多用过土兵制度的国家和王朝都遭到了反噬。

要么就是土兵数量变多后,土兵开始拥兵自重。

要么就是土兵靠着军功渗透进入高层。

除了这些,土兵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退一万步说,土兵制度一般是在国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而眼下的大明……

且不提瀛洲尚未撤回的那十五营兵马,单单国内正在训练的二十营兵马就占据了大明的不少资源。

这种情况下,不派他们前往天竺来开源节流,而是留在国内,再增加一笔开支来招募土兵,除非朱由检脑子秀逗了,不然他不可能这么干。

大明又不是要彻底的拿下南次亚大陆后直接统治,大明只需要打下答应诸藩的土地,然后把它们分封出去,最后帮他们站稳脚跟就行了。

如果诸藩要玩土兵制度,朱由检绝对会大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