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代枭雄终作土(1 / 2)

张献忠所部自摆脱秦良玉后便快速进军,自酆都(今丰都)入武隆。然自进入武隆,一路上却是颇为坎坷,武隆多山,道路难行,加之少民不时侵扰。以至行进缓慢,两天后方抵达武隆城下游的江口,准备在此渡过乌江。

由于缺少渡船,只得一边令人伐木造筏,一边派部下沿江巡视,寻找江河狭窄之地,以求可搭建浮桥。

张献忠倚靠在江边一座巨石上,看着那滚滚江水,心中浮躁难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始终萦绕心头。

其义子孙可望悄然来到近前,递给张献忠一张已经发硬的面饼,张献忠接过,在费劲咬下一小块后,便又接过其递来的水壶灌了口水,以此软化那过硬难嚼的面饼。

看着义父神态凝重,纵是就食也心不在焉,不由轻声问道:

“义父可还在担心官军?”

张献忠也不隐瞒,点了点头,将口中面饼费劲咽下后,方轻声叹道:

“老子征战数十年,遇到比这次还要凶险的事数不胜数,可从未有过一次像现在这般,令我心悸!”

孙可望安慰道:

“许是这一路上未曾安歇劳累所致,现今我等只需渡过乌江便可再无羁绊了,义父也可安心矣。”

张献忠未有应话,只是点了点头,就在此时,忽闻一阵铳炮鸣响,数发炮弹已然击至张献忠所部江岸,巨大的冲击力,直击的岸边碎石乱飞。好在军马此时较为分散,所伤者寥寥。

张献忠抬眼望去,便见对岸白烟升起处,竟然有一支明军队伍。不过人数颇少,仅千余人,显然是早就埋伏在此了。

张献忠瞬间明白,这支人马虽少,但其附近定然有援兵,听到铳炮鸣响定会纷纷汇集于此。

张献忠确实没有猜错,此处明军便是曾英麾下一部,曾英纵然知道献贼必然要渡乌江,但江水绵长,他实在无法确定献贼会从何处渡江,只得在最有可能的几处江岸埋伏人马,自己则与董琼英各自分领一军,其在武隆县城驻防,董琼英于下游江新田堡驻扎,以此互相策应。

其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拖住献贼阻其渡江,他们也只能拖住献贼。曾英还没有傻到用这万余民壮义军去跟献贼硬碰硬。

张献忠不知此地明军虚实,见其有备,只得立时纠结人马,沿江向下游遁去。而每当行至水缓之处,对岸便有一支明军鸣响铳炮轰击奔跑的献贼兵马。致使献贼人马惊惧,队形散乱。

行至新田堡时,江岸变窄,江水在此转向,且水流湍急。

张献忠亲领前队狂奔,行至此处时,忽江岸一侧山丘茂林间一阵箭雨射出,饶是张献忠久经战阵,在这般密集的箭雨攒射下,也未曾幸免,被一支箭矢完美避开了头盔,由其额头穿过,自右耳后穿出,斜钉进了头盔上。

一代枭雄就此落马,走的倒是没啥痛苦。

余众见此无不惊惧,立时有刀牌手上前持盾护住张献忠尸身,将其抬离前阵。

待孙可望等义子惊闻噩耗,纷纷奔至近前,看着义父如此惨状无不大哭。艾能奇本想将插在义父头上的箭矢拔出,却不料箭矢已镶入头盔,竟不能拔出,于是便想取下头盔再试,奈何头盔与箭矢相连,以至难以晃动。见此情景,诸义子更是心悲嚎哭不止。

孙可望一脸悲愤的擦拭掉泪水后,对着一众义弟们愤然道:

“都莫要哭了!义父惨死,我等身为义子,此等血仇怎可不报!”

众义子皆称是,孙可望为名义上的长子,其众也最多,自然而然成了众人的主心骨。

于是孙可望立刻整顿人马,指挥着诸义弟向岸边那山丘茂林里的人马杀去。

而射杀张献忠的人马正是董琼英所部,原本曾英与她商议乃是令其在江对岸新田堡驻扎,阻挠献贼渡江即可。

然而这丫头来到此地后,见江岸蜿蜒狭窄,实为伏击之所。便留下一千余人驻防对岸新田堡,自己则带领剩余几千人马渡至对岸,在此埋伏下来。

待见献贼奔至,地势本就狭窄,在她一阵攒射下,竟将献贼射杀。当然,她却是不知自己方才射杀了献贼。

本以为在自己这般伏击之下,献贼人马定会一触即遁。结果却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只见献贼人马不顾箭雨倾泻拼命前冲,董琼英顿感不妙。

自知手下人马难以对敌,便引军东撤,奈何献贼人马紧追不放,直到撤至老鹰窝时,被献贼人马彻底追上。若非此地山林茂密,不适宜大队人马作战,董琼英所部必然全军覆没。

此时董琼英只得据一小山死守,以待援军。

随着时间推移,献贼人马攻之逾急,以至董琼英所部死伤惨重,仅剩不足千余人马。其麾下数百蛮族女婢已然死伤近半。若再无援军,怕是撑不过半个时辰。

就在董琼英已经快要绝望,甚至怀疑曾英是不是想借献贼剿灭自己的时候,曾公子终于带军赶到。

然而面对援军到来,孙可望等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