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都一个样(1 / 2)

翌日,南京皇宫奉天殿。

满朝文武公卿列于大殿之内,人手一张写满了李自成在京师拷饷的所作所为,其中关于状元首辅魏藻德的遭遇更是被着重描写。

尽管众文武公卿们对发生在北京的诸事已经略有耳闻,但此时看到如此详细的拷饷暴行,众人心中都难免心有戚戚。

本来还算安静的大殿,渐渐地出现了私语声,然后越来越多,不消片刻,整个大殿便已人声鼎沸起来,原本还算矜持的朝臣们,此时个个义愤填膺,无不在痛骂着李自成等人。

而御阶之上的朱慈烺看到群臣的表现很是满意,见气氛已足,便对侍立在旁的韩赞周抬了抬手,韩赞周会意后便上前一步,对着阶下众臣高声喊道:

“肃静!”

位于御阶下的数名太监闻言便齐声高喝:“肃静~”

众臣闻言,便纷纷重新站定,不再言语。

待大殿安静下来后,韩赞周便展开手中的诏书大声宣读道:

“大明监国太子朱慈烺告天下官民士绅捐赀助国急事书:

北都覆没,本宫为忠臣义士所救,幸得南归。今时局危难,而天子安危不可知,故慈烺以监国代行天子事。

今北皆陷没,土地大丧。则贼所过,民饶为贫,贫者更为盗贼或为奔集。

今大明但存半壁,已至死生存亡之地也,本宫不忍见民危国丧。欲精内政,外拓军,以复国土重振大明。

然今朝廷无资粮,故须天下吏民踊跃献钱谷以报国。然钱粮非与之,实朝廷借之也,每岁给三分之息为偿,三年后所捐银粮皆具以资献者。

愿吏民士绅多于献,若朝廷无钱谷不能御寇,至期国亡,人无得免也。”

这告吏民士绅书并没有什么华丽用词,而是简单明了的叙述了北都陷落,百姓富裕的变成了贫民,本来贫困的百姓要么就为盗贼,要么就是被闯贼胁从,

而现在朝廷想保护百姓收复失地,却没钱,所以向大家借钱,用来保护他们收复失地。

而朱慈烺没有用监国或者太子的称谓,可以说把姿态放的很低了。

待韩赞周读完,朱慈烺便对着阶下众臣道:

“母后与本宫已经议定,此事不能只由吏民士绅捐献,皇室宗亲亦当为表率,但诸藩王路远,便免去今年皇室宗亲全部俸禄作为诸皇室宗亲的捐赀, 而诸位爱卿皆是现在大明的肱骨之臣,亦应为天下人做个表率!”

说罢,韩赞周便走下御阶,一名小太监手托着一副盛着笔墨纸砚的托盘紧随其后,来到了李邦华身前。韩赞周对着李邦华微微行礼后道:

“李阁老,就从您这先开始吧!”

李邦华身为现今大明首辅,自然成了第一位。也没犹豫,李邦华提笔便将自己的名字与所献钱数写在了纸上。

韩赞周看后便对着众臣大声唱道:

“李阁老捐银三百两!”

李邦华的为人,众臣都是知道的,他并非官宦世家,为人又清廉正直,能捐三百两已是不易,所以众臣并无什么反应。

之后韩赞周又来到高宏图身前,高宏图也是提笔就写。

“高阁老捐银三千五百两千两!”

高宏图出身名门望族,家境殷实,所捐三千多两看着不少,其实对他并不算太多。众臣却是大多眉头微皱,也不知是嫌其捐的多还是少。

之后是史可法,他为官亦是清廉,家境却比李邦华要好,故而捐银八百两。

三位阁老捐完,韩赞周却并未继续在文臣这里继续下去,而是转身来到了勋臣魏国公徐弘基身前躬身拜道:

“魏国公,您是勋臣之首,您就先请吧~”

徐弘基微微点了点头,此时已经七十多岁的他,身体却远不如比他小几岁的李邦华,拿笔的手颤颤巍巍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与捐银。

“魏国公捐银三万两!”

朱慈烺闻言脸上露出了喜色,有魏国公做表率,其他勋臣自会云从。这次朝会募捐,其实还是得靠勋臣们的。他们随便哪一个都数百年的大族,不是那些靠中举做官的大臣们能比的。

众臣也都纷纷点头,对魏国公的义举深为赞同,不愧是中山王的后代啊!三万两银子说扔就扔了,至于什么三年期到奉还的话,他们可没几个人真信。

然而接下来抚宁侯朱国弼的捐银,瞬间把朱慈烺以及一众朝臣的好心情击的粉碎。

看着一脸为难状的朱国弼,韩赞周有些愤恨的看了他一眼,语气带着嘲讽的唱道:

“抚宁侯捐银两千两!”

众臣纷纷低声议论起来,朱慈烺的脸色也瞬间冷了下来。

而孟毅听到朱国弼的捐银后,眼中再也难掩失望。他知道,这次募捐八成要废了。

果然,在忻城伯赵之龙也只捐银两千两后,其他勋臣再也没有超过两千两的!

之后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