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九边的弊端,陛下想必早就清楚,去年陛下整饬九边,淘汰了不少老弱病残,看似边军人数减少,可战斗力并没有减弱。”
“陛下裁撤了这些人,对于九边的将士来说,每年能领到手银子,反而比以前多了一些,将士们无不对陛下感恩戴德。”
“只是我大明依托长城防守,长城绵延万余里,边军纵然有三十万,可每个关隘分摊下去,人数并不是很多。”
“再加上不少边关将领当初为了上任,借下银子,上任之后自然是要还债的。”
“可又怕敌人劫掠朝廷怪罪,因此将领们多蓄私兵。”
“蒙古人掠边,一般都是小股部队,人数千余人,多的也不过两三千人。”
“边军将领只需要蓄养大致人数的私兵,足以应付。”
“这些私兵粮饷比普通士兵要高,他们不能变出银子,只能压榨普通的边军。”
“万历四十五年若不是朝廷抽调三万边军,还有教导卫前往辽东,不可能有开原大劫。”
“即便是那次获胜,对于朝廷来说,也是惨胜,这也是朝廷第二次征讨女真失败的原因。”
“之后两年,孙阁老到任,重新编练辽军,朝廷粮饷充足,战斗力极大提升,再加上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这才有了前年年底的胜利。”
“若是只论战斗力,眼下辽东七万辽军,纵然比不上臣率领的辽东铁卫,可若是与蒙古人打。人数相当,马匹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取胜的。”
“可是辽东这么多年,战马数量一直不多,朝廷与蒙古的互市,对方哪怕多给一些牛羊,也不愿意给太多的马匹,交易来的马匹质量也不如蒙古人自己使用的战马。”
“蒙古人一想以游牧为主,来去如风,等我们接到他们劫掠的消息,再赶去时,他们往往已经撤退。”
“若是我们大明有蒙古那么多马匹,答应蒙古根本不在话下。”
满桂结合自己的所见,将情况说了出来。
“满总兵所言极是,臣之前在大同,差不多也是这个情况。”
“蒙古人一向是强者为尊,越是表现的忍让,他们就回越来越得寸进尺。”
“依照之见,若是能抓住机会,给与蒙古人重创,他们必然会老实一段时间。”
“就像永乐年间,朝廷五征蒙古,看似收获不大,实际上让蒙古人看到了我大明的强硬。”
“此后几十年,蒙古人一直十分老实。”
“问题是朝廷缺马,没有足够的马匹,想与蒙古人一决雌雄,实在是不容易。”
杨肇基点了点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按照你们的说法,主要问题就是朝廷粮饷不足,缺少战马。”
朱由校很容易就抓到了他们所说的重点。
“陛下明鉴,边军将士本就是当兵吃饷,为何私兵战斗力比普通边军要强,就是他们的饷银是普通边军的两到三倍。”
“若是边军普通的士兵,没人每月能有三两的饷银,铠甲兵器装备到位,稍加训练,便是精锐之师。”
“臣训练的辽东铁卫便是如此。”
满桂和朱由校之前就认识,因此话说的也比较直接一点。
“眼下边军每人每月一两银子,每年朝廷支出几百万两,若是按照你说的三两,每个月朝廷支出最起码一百多万两,一年将近一千五百万两,朝廷去年岁数不足三千万,比起往年虽然多了七八百万。”
“可你们也知道,这些年天气异常,朝廷每年要拿出不少银子补贴商人从海外进口粮食,这才能稳定住粮食的价格。”
“否则现在的粮价怎么可能是五六钱银子,只怕早就快一两银子一石了。”
“不过朕也知道,你们说的都对。”
“朕想说的是,能不能在现在的情况下,不额外增加太多的支出,编练出一支精锐部队,对付蒙古人。”
“就比如你的辽东铁卫,这样的军队,每个边镇有七八千人,能够对蒙古的劫掠快速反应,予以回击。”
朱由校当然知道有钱有办事,可现在的问题是没钱。
因此他想到了后世的快速反应部队。
“陛下所说这种部队,现在各个边镇将领的私兵便是如此。”
杨肇基有点不太明白,为什么明明已经有了这样的部队,还要再重新编练。
“你说的私兵,朕当然知道,只是对于将领来说,这样的私兵十分宝贵,他们不会愿意好好使用。”
“朕想要的是,一旦敌人来犯,便予以反击,哪怕是追出几百里,也要给与敌人大量的杀伤。”
“就像你们说的,敌人每次进犯顶多两三千人。”
“咱们就派七八千人反击,哪怕是杀到他们的部落,也要让他们知道,想要劫掠我们,就要做好被反咬一口的准备。”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