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杀鸡儆猴(1 / 2)

朱由校让司礼监在奏折里训斥了几个言官之后,再次明发上谕,此次上奏就事论事,凡有再违背者严惩不贷!

他不发这个上谕还好,一发上谕,便有人来了精神。

后事很多人都说明朝大臣有骨气,喜欢顶皇帝,甚至在奏折里骂皇帝。

其实他们也是看人下菜,遇到嘉靖这样的,一狠心打死几个,他们就老实了。

也就是欺负万历皇帝这种,从小被张居正儒家正统教育,最后被文官欺负的躲在后宫不上朝。

就算被气急了,也就是打廷杖,可官员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反正你不可能杀了我,挨打虽然很痛,可名声闯出去了。

至于罢官之类,只要有了好名声,重新启用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像崇祯后期拿不出银子当军饷,找文官们借,文官们一个个都表示自己两袖清风,没有银子。

结果李自成来了,可不管你清官不清官,不给银子就打,结果从京城捞了几千万两。

那个时候不见他们有骨气了。

当然不是说文官们就真的都没有骨气,不少人还是很有气节的,比如孙承宗,全家战死,也不投降后金。

可更多的是,李自成进京之后,投降李自成,满清进京,摇身一变成了大清顺臣。

更不用说还有什么头皮痒,水太凉。

说白了,他们就是欺软怕硬,一群贱皮子。

受到后世很多无良营销号的影响,很多人一提起朱由校就是文盲,木匠,废物,被女人和太监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小屁孩。

朱由校喜欢做木匠活是真的,可要说他是文盲、废物,那就大错特错了。

刚登记不久的朱由校,只是提拔了魏忠贤,并没有特别的重用他。

可随着那些文官们因为辽沈陷落,互相扯皮、攻讦,三令五申没有效果。

失去了耐心的朱由校,终于祭出了魏忠贤这条疯狗。

诚然,朱由校有些过于信任魏忠贤,可面对当时的情况,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说句不好听,他就仿佛是一个面对吵吵嚷嚷个不停教室的老师。

任他在讲台上大声喊着,大家不要说话,可是根本没有人理他。

这个时候老师只有重拳出击,把跳的最欢的几个狠狠的收拾一顿,才能杀鸡儆猴。

看着越来越多互相攻击的奏折,朱由校动手了。

当然他不会把这些人打一顿,或者罚俸之类。

这些只会让他们跳的更欢,朱由校下旨将这些言官们送到台湾当官去。

此时可能只有几万人的台湾,被朱由校划成四个府,八个县,将跳的最欢的几个言官,送到那里当知府、县令。

凡是胆敢借故不去的,不但罢职免官,还要夺去身上的功名,此后三代不得参加科举!

收到圣旨之后,这些言官们才发现,这个皇帝不好惹,他这是杀人不用刀啊。

现在台湾别说像样的城池了,只怕是村镇也不多,去了台湾等于是开荒去了。

于是只能跑去叶向高那里求饶。

叶向高便带着内阁众人进宫,给这些人求情。

第二天早朝,朱由校宣布了这次的结果,大多数人对于叶向高的建议都是赞成的。

少数不赞成的,也是觉得此举会劳民伤财。

不过朱由校表示,这件事情必须要做,不过也不能一下子就在全国实行。

先在直隶、山东两个省做试点,之前那些小嘴巴巴的官员,戴罪立功,去清查两省的土地、人口、商铺,若是完成的好,既往不咎,若是完成的不好,到时候两罪并罚。

一听这个处理结果,那些言官傻眼了,早知道还不如去台湾了。

直隶是什么地方,朝廷多少大员在北京有产业,直隶的土地,又有多少掌握在勋贵们的手中,直隶的卫所是那么好查的么?

可朱由校之前下的圣旨被内阁封驳,这次的旨意是内阁和朱由校商议决定的,他们只能捏着鼻子认栽。

从直隶下手,是朱由校早就考虑好的,勋贵那边,他也提前通了气,给了他们一些地方玻璃、风扇的销售权。

这些销售权,无须他们亲自经营,只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人,他们每年坐等收银子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下旨,京城附近的两万余倾皇庄,皇家经营的店铺,也都与普通百姓的田地、店铺一样,缴纳赋税。

朱由校又下旨,为了庆祝皇帝大婚,各地皇庄,免除三年的地租。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叶向高所奏的七条建议,由此得到通过。

其他都还好说,兴建战船,扩建水师需要银两,因此朱由校下旨,未来五年,市舶司一般的税收用来兴建造船厂、战船,扩建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