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列国朝拜,不服就(1 / 2)

王朝的兴衰更迭,叶向高心里也清楚。

当初之所以选择要告老还乡,并不是他真的老了,那个时候他才五十五岁,怎么能说老呢。

只是看到二十年不上朝、也不怎么处理政务的皇帝,他的心累了,一人独相七年,听起来风光。

可下面什么样子,他心里也有数,官员缺额四分之一,很多地方几年都没有县令。

世人不会觉得这是皇帝的问题,只会觉得他叶向高无能。

既然换不了皇帝,那就换个首辅,让世人知道,不是他叶向高不作为,实在是皇帝摆烂。

可让叶向高没想到的是,他离开朝堂仅仅一年,皇帝不但让皇长孙朱由校出阁读书,甚至还册封他为皇太孙。

一下子补齐了官员的缺额,朝政运转比他在任时,顺畅太多。

叶向高当然只觉得这是皇帝在针对自己,就因为自己争国本。

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这个皇长孙。

朱常洛继位之后,召他进京,他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朱常洛和他的爷爷朱载垕几乎是一样的性格,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可朱载垕起码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辅助,他对高拱也是完全的信任。

这位太子好像就没有特别信任的人,还没等来第二次召他入朝的圣旨,他先得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紧接着就是新君继续召他入朝,他还是在推脱,因为他知道,和朱常洛不同,朱由校是有自己信任的人的。

不管是孙承宗还是徐光启,朱由校都十分的信任。

士林中都传开了,朱由校对二人,从不直呼姓名、官职,而是以孙师傅、徐师傅代替。

他不知道,朱由校是真心召他进宫,还是只是碍于先帝下过这道圣旨。

再加上马上到冬天了,他便继续拒绝,可皇帝圣旨又下。

他这才启程,不过也不着急,就是慢慢悠悠的往北走。

三千多里路,乘坐马车,走三四个月,其实也算正常。

直到年后,女真战败的消息传到耳中,他才加快了速度。

第一次见面,朱由校询问他治国之策,他说了用人之道。

之后这一个多月,他极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在看,看朱由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等观察的差不多了,他才决定找孙承宗谈话。

第二天早朝,内阁大学士叶向高上了一道奏疏。

第一,重新丈量天下土地。

自从万历七年之后,朝廷并没有丈量土地。

地方上的黄册也近四十年没有更新,很多百姓早就没有土地,却还需要缴纳赋税,一些田产多的人,却很少缴纳赋税。

朝廷虽然三令五申,严禁投献,可地方上屡禁不止,此次朝廷丈量土地,确定土地的主人。

第二,清查天下卫所。

如今卫所制度形同虚设,卫所的土地,多为卫所将领所有。

应当清查卫所的土地,将之均分给卫所的军户。

第三,追缴各地所欠赋税。

这些年地方官员不作为,任由当地豪绅拖欠赋税,有的地方,拖欠赋税累计达到三年。

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第四,清查隐匿人口。

许多地方百姓没有了土地,前往别处生活,大量人口不在朝廷登记范围之内。

此次应当清查天下人口,使百姓不再担心户籍的问题。

第五,开发琼州和台湾。

许多地方,人多地少,百姓过活不易,朝廷应该拨出银两,在琼州、台湾,可以耕作的地方,建设房屋、城池,给予愿意迁徙的百姓免税、路费、种子、农具,让他们前往两地开荒种田。

第六,严查各地商税收缴。

本朝商税远低于历代,即便是如此,商人交税者依旧很少。

普通百姓辛勤劳作,尚且三十税一,许多商人家中钱财多如牛毛,却不愿意交税,何其不公也!

朝廷应该下令,让各地清查本地的店铺、作坊,确定可征收的税额,若是完不成者,考核一律以下等论处。

第七,兴建战船、扩建水师。

如今朝廷五大市舶司,交税五百万两。

屡有海商货物被截事情发生,除了让海商安心地做生意。

应该兴建战船,扩建水师,保障海上航道畅通。

叶向高从土地、人口、水师、税收,四个方面,提出了七条建议。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都是叶向高的声音。

文武官员,都不由的看向这位首辅,不知道这位今天这是抽了哪门子疯,入朝一个月了,平日里皇帝不点名,从不发表意见。

今天突然就仿佛打了鸡血一般,一下子提出了七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