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2)

宴奉辰的想法本来很好,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蔡国城池的难以攻略。

蔡国内部的想法也很明白,他们对付姜国也唯有一个“拖”字。

不再卖粮给姜国,所以姜国只能暂时将国内陈粮拿去赈灾,再有便是调取各地富余粮食赈灾,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国内再有钱,送粮的途中也不免有损耗。

再加上要攻打蔡国,什么都是烧钱。

因此蔡国只需拖到他们姜国国内舆论四起,姜国皇帝扛不住压力撤兵便可。

这甚至不需要多久,蔡国国内是猜测,就是给姜国三个月的时间也攻不下一城。

果然,过去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姜国前线都没有往前挪动丝毫。

宴嗣礼于是急了,忙又找无双问计。

无双这便又将武千渊的名字说给了宴嗣礼,其余大臣见无办法,又不敢擅自推举他人,更觉得武千渊确实合适,于是附和无双。

若武千渊确实无能,纵然败了仗,举荐错了人的罪大头也不在他们身上。

皇上亲姐举荐人才,举荐错了也有皇家兜着。

宴嗣礼这才又下诏,把前线将军撤回,重派了武千渊前去应付。

武千渊行动迅速,他是直接集中武力采取猛攻,修建高台,与城内形成对质。并让士兵向城内大喊“降者不杀”等语。

让军队向城内发射前有钩子,后有羽毛,点上火焰便可射入城内的雉尾炬。

蔡国本来是一小国,城内部署、甲胄都没有姜国优良。

被打的措不及防,又听说城外已经在挖沟渠,眼见要水淹城池。

加上这年天狗食日,更让人迷信是蔡国国君错事,因此蔡国内的降声一片。

很快就有人带兵、带家眷前来投降。

其中也有武千渊看不惯的人,但为了大局着想,武千渊没有处置了那些人,反而还禀明宴嗣礼,让皇上给了他们官职。

这一操作,更引得蔡国各城纷纷归降。

不出二月,便眼见要打到蔡国首都去了。

其实最要紧,还是因为北边梁国没有出兵援助。

但是姜国进军,也并不是所有队伍都那么规矩。

士兵前线攻进城池便可从刚收集了粮食的百姓手中劫掠粮食,后方补给才总算没那么吃紧。

无双听说国内有抢掠百姓的士兵后,沉默之后便出口道:“家国打仗,都是为了自己的百姓。况且蔡国之中还有汉人。”

东边战事焦灼,宴嗣礼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

近几月来的连连战胜证明了无双在军事方面的远见,宴嗣礼对无双是又敬爱又嫉妒。

无双也是尽量遮掩着自己的才华,之后很少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只要武千渊能够将蔡国收入囊中,她成不成名也没有那么重要。

壬戌年夏末。

姜国大军兵临的蔡国首都城下,蔡国大部分氏族都已投降,留下一群老臣死守国都。

他们已知败局已定,然而口头上仍然不肯相让,每日站在城内对着姜国破口大骂。

先骂了姜国先帝去世的早,说他无功无德所以子嗣稀薄。

后骂天狗食日说的是宴嗣礼,骂他刚掌权就攻打蔡国,丝毫没有仁义可言。又说姜国当今体弱只怕要步先帝的后尘。

最后骂的这些带兵的武将,以及蔡国投降的忠臣,说他们不得好死。

尤其武千渊这个挂帅带兵的,更是被骂得体无完肤,不仅无一祖宗幸免,子孙后代遭到的辱骂、诅咒也不少。

蔡国众将这一行为只能是越发的激怒武千渊,这日烈酒下肚,气得武千渊在营帐前摔碎了酒碗:“蔡人胡汉交融,血脉杂种!彼等奴仆下才!也敢来我强汉大姜面前放肆!等开了城门,我必啖其肉!削其骨!方能解恨!”

于是一鼓作气,不到两月,壬戌年秋便攻入城内,杀掉那些反抗激烈的蔡军,活捉了蔡国君主,即刻押往姜国首都,面见宴嗣礼跟宴无双。

在此期间,姜国军队自然又在城内搜刮了一番。

武千渊已经送去捷报,只是还得等姜国君主下令诏他回去。目前蔡国还是个烂摊子,要如何处置还没有定夺。

这边皇帝的消息还没有到,无双长公主的信件先一步就到了。

上面一字一句都是无双亲手写的,主要是写了相信武千渊会胜利的话,之后又多次嘱咐武千渊,士兵手下没有轻重,抢过物资后容易造成杀戮。

无双下的命令,不许士兵虐杀蔡国百姓,却没有不允许士兵抢夺百姓的物资。

无双是亲自带过兵的,士兵攻城,总是想要讨些好处,若非有严厉的军纪在,抢掠是难免的。

国库不充盈,皇帝又并没有给予重金厚赏,本来就是靠着姜军这次的胜仗带回一些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