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所谓成本(1 / 2)

王齐现在不管境内的产业人口调整、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等闲杂事务,但这个他一手捏把出来的王国,哪里疼哪里痒,还是挺清楚的。

王国领地总计两个半浮岛,就算它三个浮岛,能用到多少发动机、多少重卡?

对了,庞勋地区因为缺乏前置的索道平台,浮岛化之后没办法隔着那么远施工,魔法力量都不行,因此重卡只能在当地组装,借用了当地早前做山寨单缸机的厂商壳子。

三岛含庞勋板块的境外城市人口,总计量不超过一百五十万,真正需要用到、必须用的重卡又能有多少,实际如果不是中心冷却塔暨中心水库综合工程、凤凰城板块和风谷板块环岛铁路带来的各种大规模施工及运输需求,重卡生产早就溢出了。

可即便这两个大工程,也已经进入需求稳定期,每年也仅需要补充数十台重卡、重机用于损耗替代。

从维持技术力积累的角度,不论汽车厂要如何调整劳动力数量,总需要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做到,在境内需求不可能无限制提高的情况下,新城汽车厂必然逐渐转型为偏向专业发动机生产的厂家,和可空运的外贸线路对接,才能持续进化下去。

单纯输出发动机在境外合作建厂也是必然的方向,王齐只是借着提高境外基本生产力的机会,稍微推了一把。

直列六缸柴油机,是汽车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如果有必要,汽车厂已经能造出400公斤级出力340千瓦以上的直列六缸,不过他们近期对军队提供的新装甲车,还是使用的更成熟的技术,320公斤级225千瓦机。

340千瓦按735瓦的小匹数算既460马力,这种马力的柴油机,已经具备百吨级车尾平面高速路运输的能力,加上涡轮增压,已经能突破货物吨位100至150吨(不含车辆底盘)的特种运输瓶颈。

实际如果把400公斤的发动机放大到800公斤,现在就能做出更强劲的东西,只是暂时没那个需求,可万一啥时候要复刻主战坦克、自走炮、高机动装甲车之类有越野需求的重型玩意,没有这种技术积累还真不行。

现行军用的225千瓦机,和当年160马力(千瓦大马力)要带履带轻装甲车的东西,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次元。现有的军用装甲车是8轮车,整体重量几乎是当年轻装甲车的两倍,在防护力有质的提升同时,越野能力还上去一大截,已经不需要可拆卸式的后半装甲减重了,一体化车壳又能把整体防护力进一步提高。

只是什么时候需要坦克或自走炮,还要根据战略战术需求再讨论,动力本身已经不是瓶颈。

从这里很容易了解到,虽然同为直列六,其实汽车厂就有着非常多的选择。

对境外许可的发动机,一直是400公斤级180千瓦机,既第二代量产的六缸型号,优点是生产总量大工艺成熟,即使用更差的油料,也能保证足够的可靠性,有利于建立用户口碑。

被人彷制什么的难以避免,不过这东西的门槛比单缸机可高太多了,没有配套工业,想彷制还差着东西。

现阶段,直列六对境外销售的定位,是作为汽车厂的一份生产补充存在,补充境内需求不足的部分。

而这个官营厂所谓的需求,和正常厂家并不一样。

官营厂商受工业部直接行政管理,商业部直接拨款维持,他们所谓的需求是“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技术,顺便保持设备稳定按需调整产能”的需求,并不是需要产量来维持厂子的什么利润点。也是这种特点,才能用比较少的人口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产业链形态,并保持技术竞争力。

至于V4汽油机,王齐从来没把这玩意当回事,毕竟当年他给汽车厂的目标就是柴油机的极限,V4汽油机仅仅是汽车厂试试汽油机咸澹的作品,称不上特点,也算不上核心,单纯赚点票子。

本轮锅驼机和木煤气车推广中,真正承担一定损失的,反而是那些相关的民间车企。

这东西不能细数,数起来境内的车厂真有几个。

风谷汽车厂,主要产品是面包车和轻卡,也就是委托开发拿到V4汽油机的厂家,它自身也得到技术授权直接生产V4机。

黑水轿车厂,这个厂比风谷厂还老,最早是黑水领主的管家折腾出来用蒸汽机也就是早期锅驼机制造老爷车的作坊,后来黑水并入一直也没取缔,规模也没怎么发展,中间做过单缸、双缸的轿车,比风谷汽车厂晚一些拿到了V4机的使用权,开始生产正经且稳当的四门轿车。

最后才是庞勋拖拉机厂,靠着庞勋的人口基础、农业需求、周边运输需求,现在也是民企中规模最大的,不过这个厂和V4机关系不大,只是和其他厂合作在当地组装一些不能上飞机的车型。

风谷汽车厂的面包车和黑水轿车厂的小车,都是可以直接上木头人飞机运输的产品,轻卡也能用蛮牛运,而且非轻卡类型有一定的境外销量和浮动运力配额,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