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1 / 2)

经历几个月的拉锯之后,宋金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协议。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若将来贵朝不为夹攻,即不依得已许为定,具形弊幅,冀谅鄙悰;而宋致金书:致讨契丹,逖闻为慰,确示同心之好,共图问罪之师,诚意不渝,义当如约。

金人同意待到辽灭亡之后,将燕州换给大宋,但前提是宋兵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大金共同夹击大辽,在联合灭辽的作战计划中,北宋负责南京析津府,而大金则从北面绕去攻打西京大同府。这样一来的话,就有产生了一个矛盾,大辽如今就算是强弩之末,其兵力比起大宋来说也是强盛不少,按照大金的想法,夹攻燕西二京,随得者取地,那么如果将来大金早一步到了燕州,那最后这块土地能否回归大宋,也未可知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汉家之地的争执,两方意见也不统一,大宋认为西京山后诸州也应当归还,而大金那边似乎对于这一点并不认同,不过当下对于大宋来说似乎纠结的并不是这一点,封狼关那边再次有了异动。

在顾莱日日上书以及与女真谈判日渐顺利之下,昌宗终于下了北伐的决定,任顾莱为权知太尉,各路厢军、禁军、州府等兵马均应服从调遣,事急从权,甚至无需过问汴梁。

顾莱这一下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一时间风头无两,春风得意,更让他欣喜的是,昌宗在联金抗辽一事上可谓是全力支持,对于持反对意见的温仪章、李初言等人都采取了一定的打击措施,朝堂党派纷争突然达到极点。

为了巩固自己位置,顾莱也算是殚精竭虑,若是能旗开得胜,抢在大金之前灭一灭大辽的威风,那他往后当真就没什么可惧的了。

大约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日,大宋派往大辽的探子来报,辽国谎报军马人数,这次出军只有四军大王的三百骁骑可战,剩余近千人不过是临时拉上战场之人,不堪重用,这些人如今在白沟北岸驻扎,若是我方趁着夜色杀他个措手不及,定能一举得胜。

对于这一消息,顾莱并未加以证实就轻易听信于人,不过他留了一个心眼,并未亲自率领禁军渡河攻入大辽领土,而是命令驻扎在封狼关的常友如率镇北军前往。常友如虽有意拒绝,然而对方却拿出违抗圣旨的话堵住了他,威逼之后,又安慰他大将军的兵马随后就到,这样软硬兼施后,常友如无奈之下,只能带着百人作为先行部队试探。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刚过河十几人的时候,常友如就遭到了大辽兵马的袭击,对方完全不像传闻中那般懦弱,更糟糕的是,看见常友如被辽人攻击之后,顾莱心生畏惧,犹豫不前,完全没有发挥出一军主帅的作用,连基本的迎战或是后退的指示都未能做出。屋漏偏逢连夜雨,风云突变,狂风怒号,黑云压城,士卒马匹受到惊吓,争先逃走,互相踩踏致死不在少数。幸好镇北军及时赶到,才将大军带回白沟南岸。

然而事情结束之后,顾莱却倒打一耙,将罪责推到了给出错误信息的暗探以及吃了败仗的常友如身上,昌宗受其蒙蔽,让常友如放出了镇北军权,派去了太原甘倾辞手下做了个副职。

消息在汴梁散开的时候,李初言正因赋闲在家气闷不已,听到此事,更是直接将桌上茶盏摔了个遍,然后气冲冲地奔着温府去了。

温仪章早就猜到他回来找自己,让温姚希暖好了酒,准备了些茶点。三人在这温府不知聚过多少次,可是还是第一次气氛如此沉闷,闷到仿佛这天不是三九寒冬,而是炎热不堪暴雨将至的夏日。

“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然若全除,一方大患,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李初言似有不甘,一壶酒很快见底。

温仪章附和着他的话:“是以子曰,以不教人之战,是谓弃之。”

温姚希不懂:“既如此,你们又为何要阻止顾莱出兵?”

“不是阻止出兵,”李初言解释道,“是阻止顾莱出兵,他这人唯利是图,并不能为大宋筹划谋利,如今白沟一战,更是将其野心尽数暴露。”

温姚希也为常友如可惜:“那常将军今后便无再回镇北可能了吗?”

李初言摇摇头:“世事难料,往后的事谁又说的准?不过如今师父去了太原,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太原守将甘倾辞虽年过半百,然骁勇善战远超年轻一辈,更重要的是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向来师父与他脾性相合,唯一可惜的就是师父练出的兵,镇北自白将军之后便日渐衰落,如今在师父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却又陷入顾莱之手,着实可惜。”

温仪章安慰道:“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只要镇北不散,终有一日,会成为插入敌军心腹的利箭!”

第二日,三人因酒醉起的有些晚,好在李初言二人算是赋闲在家,倒也不耽误事。

温姚希是被孟箬楚叫醒来的,这位向来晚起的姑娘难得一早就来了被人的府上,她坐在床边唉声叹气,温姚希就在这一声声叹息中不自觉加快了动作,直到她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极限的时候,终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