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其实并没有多少愤怒,害人者必被人害,因为以利待人,他人必报之以利。只是当初太短视,急着登高位的时候,自己没想到这一点,或者说那时候的我也想不到这一点。但自己也有些诧异,都到了家乡,他们还是依旧不肯放过我。‘好吧。那随你们的便。我现在也就剩烂命一条,随你们折腾去吧。’
我沿着县衙大道出门,打算四处转转,看看能不能为自己谋得一份差事,毕竟自己带的那些钱其实也没剩多少了,自己还要想法盖一座房子,若是有可能还想买些笔墨纸砚。若没有差事的话,两三年的时间,我就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了。边走,我边有种不好的预感我好像也找不到任何差事。
没去细想,我想的首先还是怎么住的问题:‘要不就随便盖个茅草屋吧。方便简单,开销也不大,就是冬天难过些,但真正冷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天,熬一熬,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若是自己找到了差事,看看以后生活如何,再决定要不要盖一座屋子吧。’思忖完毕,我听见不远处有孩童诵经的声音,我沿声寻去。
一院之内响起孩童略带稚嫩的读书声:“……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声音停止,一清正浑厚的声音响起:“你们可知这句话的根本含义吗?”里面传来杂扰的躁动声,但无一人发言。
接着,我听见:“行正道,必然是困难的;但坚持行正道,你一定可以有所收获。坚持行正道,可以说是仁了。你们知道我这里为什么将先难而后获等同于行正道,将行正道等同于仁吗?又知道为什么行正道一定是困难的,且一定会有收获吗?又知道收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仍是无人应答。
声音继续:“自古及今,就没有人从一个人的生死始终的一以贯之的道的层面去解读孔圣人。一个人心中有道,才会有坚心之始终如一,言语与行为是道的外现。将《论语》中所有与孔圣人有关的言行,看做是他道的外在表现。这样,各篇中看似谚语的言论就都会有所依据,便非似无根之萍。任何在人间的自道都要在外界世界中展开,都会经历各方利益的阻挠,但若是正道就一定会在世界中得以展现。
一个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有一条贯彻人生始终的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孔圣人自己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经书中出现‘道’字的地方也是很多。所以孔圣人在这里说的话用来解释行正道的人再合适不过。一个能行适己之正道的人,一定可以称作一个仁者。但在《论语》中对于如何由端而成一体之仁这样的道路并没有太多说明,反而是《孟子》承孔圣人之学说,孤高发明,可谓承儒家之正脉,历史亦有公论。当然这里是另外的话题了。再回到上面所说的问题。
在俗世间展开适己之正道的时候,个人正道一定会与世俗利益的冲突,或者说道德与利益本身就是冲突的。孔圣人时代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就十分剧烈,更别说现在了,历史到了现在已经呈现一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了。
若人能正行仁路,利益与道德是会呈一和谐局面的,奈何有道者太少,能坚持行道的人更少,所以这样的习俗风气至今未能形成。能坚持行道者,是与天地大化同流的人,这样的行道一定会受到天命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个人在行正道的时候总是会绝处逢生。行正道的人其实也不怕艰难险阻,反而会将苦难磨炼视为对道路的补充。
若你坚心践行,恒心持守,那么这一点子光明恻隐心,就会如水之汇流,成一江河之大观。在其中,你会渐渐得知适心之规律,渐成在世之光明道路,重要的是内心始终祥和处在正道中,无愧天地父母生人之即我矣。哎!历史上这么去做的人也太少了,凡有成的皆在历史中留名,可留名者又几人?其实践道德,也不为名利,自我行之,是为一心在道。虽无留名意,历史自流芳。”
这时有个学生发问道:“老师,为什么这么难,还要一意孤行呢?从顺于世不好吗?”“因为这是一条不容已的道路,一旦内心通过德性之知而不断汇总成了这么一条真实的道路,个人一定就会沿着这条道德之路去行走。如果不此行路的话,你自己的内心肯定会被无休止的情绪折磨到死亡的终点。这句话不是玩笑,是真实的心情如此。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是太早,你们只要记住,做事行道不能走迎合世俗的利益道途,要先适己心。若不知是否正确,历史中太多人已成陈迹,功过已经有人评定,可以参看他们的论著。我也不想给你们灌输太多苦难的想法,事未开始先虑败,可不好。若你们真踏上这条道路,你们自会明白这条路于自心间、于独处时是如何波澜壮阔,于处世时是如何问心无愧。这种心境非世事中蝇营狗苟之辈所能了解。”
言语至此,一时静默。接着声音响起:“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我一定要求大家背诵的那一句话吗?”
众声附和:“记得。”随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读书人共同的愿景,即使做不到,只在天地间立一乾坤朗照之光明无垢的真心也是足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