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章 剧中世界(2 / 3)

简行诸天 不想当然 2137 字 5个月前

家里都烧成白地。

都是军悍卒,一无所求中,就只剩下报仇这个年头。

谢玉自然不惧,韩琦的亲卫已经给谢玉挡十几波刺杀了,不得已韩征掉了附近的五百驻泊禁军护送,这才「安全」一些。

也从这里看,确实能看到谢玉那一招,对西夏的伤害有多大了。

韩琦也常找谢玉说话,灌输儒家「仁恕」之道的同时,也常和谢玉商讨军战之术。

谢玉只说自己所用的是「邪法」,不是正统军战之术,多闭口不言的。

相反谢玉以自己景祐五年戊寅科第249名晚辈自居,多向韩琦请教儒家学问。

韩琦向谢玉宣传他的务实摒虚之策,谢玉深为赞同。

交流中,韩琦见谢玉多用耕种治术举例,可想在做知寨这三年,理论和实践结合是这人才。

有推荐谢玉参加制科的意思,和韩琦交流儒学,谢玉目的就是这个。

后世苏轼诺大的名头,除了善诗词外,就是中读书人中的读书人,才能考上的制科。

而参加制科首先的条件,就是要有重臣推荐。

谢玉知道这次自闹的风波肯定很大,在以自己的年岁,干脆进崇文馆读书,准备制科考试,躲避风波。

见韩琦主动说出制科的事。谢玉也连忙就坡下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话,自然是坦诚些好。

韩琦沉寂一下,问「谢玉,你可想好,如此,你那可封侯的军功就没有了。」

谢玉「韩帅,爵位我家有,我是文臣,进士科出身的儒家文臣!」

「今借用前朝曹松一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虽是他国百姓,但今下也多后悔,那日之策,万千不想多提,望韩帅见谅!」

韩琦赞叹道「难得你能有如此心思和感悟,回京后我带你见范大人可为好!」

谢玉行礼「多谢韩帅,感激不尽!」

韩琦点头满意,朝中以文制武,许多文人都读过几本兵书的,韩琦自然如此!

但在边关几年,韩琦自然明白,读通兵书和真的领兵打仗之间的区别。

领兵打仗真是要看天赋的,以谢玉的年岁,虽不言,但其领兵天赋已经可知,又多以文臣自居,屁股上没问题。

他们也确实需要这种人才,一个制科名额,推荐就推荐,谢玉能真的

通过制科考试,那就是「真文臣」了。

入京兆府,永兴军路时,有邸报传来!

北辽大军西进入夏,夏遣使求和,自夏主李元昊自削封号,在送上降表,刺杀和悬赏谢玉人头的事,顿时销声匿迹了。

三国对立,夏弱小,宋庭需要夏牵制北辽,自然不会坐视夏亡。

只能「不计前嫌」了,不但接受夏重新称臣,还赐下岁币岁布。

作为代价,夏向宋重新开放「丝绸之路」,并定下仁宗在位永不犯送的誓言。

而作为北辽推兵的代价,夏送上金银后,宋也是主动提高了对辽的岁币岁布的上限。

在宋看来,给钱解决的问题,比打仗划算太多了。

一时,可能涌起的三国之间战事,顿时又沉寂下来了。

和平和稳定又成了主体。

而谢玉回到汴京城,除了等皇帝召见,基本就闭门不出了,他现在在宋民间可有「人屠」的「美名」了。

而得知自己那个对象杨妙真今年才十四岁,三年起步呀!

谢玉立刻以现在「风头大」,要避风头,暂晚几年再说了。

原身父母也没想到这个老三儿子,如此大的「杀性」,再有那做「人情」的几万军马,还有带回汴京城十多箱黄金。

先听孩子的话吧!

三国之事处理完,仁宗又改国号为「庆历」了。

论功行赏,韩琦被仁宗授枢密副使、范仲淹被授予参知政事。

后韩琦带谢玉拜访范仲淹,谢玉以景祐五年戊寅科学生自居,范仲淹认可了。

认可后,自然要替谢玉「挡灾「。

谢玉的低调,躲风声之策,也得范仲淹的认可。

然后,才带谢玉见仁宗皇帝。

说什么保密,谢玉得授崇文馆五品学士,掌经籍图书,要知道这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领导是三品直学士余靖,

总之,很清净,在这里读书自然是最合适的。

而仁宗皇帝之后又添了两个皇子和几个公主。

子嗣颇丰!

然庆历年后,或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宋廷。

欧阳修上书改革,一时朝中沉闷的政治气氛又变的微妙活越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