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天子脑回路(1 / 2)

几家欢喜几家愁,相比韩佑愈发成熟的团队,大周天子周恪周老八的团队开始整活了,也就是朝臣,官员们。

此时刚刚下朝,老八背着手龙行虎步的从太乾殿中走了出来,一转身,走向了景治殿,转身的那一刹那,面色阴沉如水,嘴里还嘟嘟囔囔的。

紧跟在后面的似太非太的大太监文武,手里抓着两封奏折。

一路回到了景治殿,老八径直朝里走,然后一个助跑,飞跳,侧踹,将书案踹翻在地。

文武都懒得吐槽。

有能耐你踹那些文臣去,和一个破书案较什么劲。

就太乾殿这书案,那都属于是老演员了,周恪登基一年多,挨踹了三十多次,一踹就散,一修就继续用。

“士林,京中士林,好一个京中士林,好一个可代表天下士林的京中士林。”

老八回过头,气呼呼的吼道:“朕的家事,岂容这些酸儒指手画脚!”

文武低着头:“陛下息怒。”

两封奏折,都是礼部递上来的,第一封,关于赵王和一众京中所谓的名士大儒举荐东方鉴为国子监祭酒之事。

这一封奏折只是让老八不爽,不过也不是很在乎,这事有先例。

国子监虽说受朝廷管辖,吃的也是皇粮,实际上和朝堂没多大关系,也不受礼部约束。

无论是学官还是司业、祭酒的人选,宫中和朝堂很少插手,士林举荐的也都是名士大儒,不会弄个什么阿猫阿狗。

按理来说国子监司业才是顺位继承人,名声在那摆着呢,作为温家人,年龄和资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姓氏。

只是大名鼎鼎的温司业似乎对祭酒这个职位没什么兴趣,总是作为旁观者记录着国朝发生的事情,暗戳戳的,悄咪咪的,不露声色的。

国子监祭酒岁数太大,身体也熬不住,重新选一个没什么问题。

有问题的是第二封奏折,让天子大为光火。

兴德二年,随着三省制的落实,老八在朝堂上再无刚登基那时的束手束脚之感。

除了三省制外,韩佑居功至伟。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韩佑撸着袖子干这削那的,打的不少官员和世家夹着尾巴做人,三省制也不会这么顺利。

许多官员又出自世家,如今如果不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话,不对主动冒出头反对宫中下达的政令。

谁知京中世家老实了不少,士林蹦跶出来了。

京中士林和各道士林可不同,世家子肯定是有,但是不包括全部,主要是只会空谈的书生们,就是那种被掐了脖子就喊爹,松开手就跑,跑了之后就喊你等着的那种货色。

第二封奏折与士林有关,主要说的是俩事,士林“要求”天子立皇后,立太子。

皇后也好,太子也罢,都是老八的老婆孩子,看似是人家自己家的事,实则不然,天家无私事。

奏折礼部写的,代表士林写的,大致意思就是士林中的读书人说老八你现在都登基一年多了,赶紧立后吧,大伙都催着呢。

礼部也很无辜,奏折里面也隐晦的说明了一下,我们是代表士林写的,并不是礼部催你在后宫分出个大小王。

前朝本朝都是按照周礼来的,《礼记》中有着详细的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人十一倒妻,一共一百来人,就是往死里睡也够用了。

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制度。

皇后这事吧,天子也考虑过。

凡事都要按照规矩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八对此不排斥,要不然他也不会修葺慈安宫。

问题是第二封奏折还有一件事,第二件事,这就让老八很恼火了,立太子!

以老八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找茬。

老子从军这么多年,拉拢将军们花了这么多钱,在军中养了这么多人,好不容易碰见榜一大哥登基了,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一年半,屁股都还没和龙椅磨合完,结果你们让我立接班人?

可想而知老八有多不爽了,但是以朝臣、读书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有资格指手画脚一番的。

太子又叫储君,储备的储。

立了太子储君,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让“天下人”安心。

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确保皇权稳固,如果皇帝突然挂了的话,太子可以名正言顺的即位,上午穿上丧服给老爹出殡,下午换龙袍坐龙椅,主打的就是个效率,不耽误工作。

如果老八挂了,还没立太子,那么众皇子很有可能为了抢皇位导致兄弟阋墙,更甚至是,连其他“外姓”人也参与进来,老八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前朝昏君就废了俩太子,被干死的时候前朝都没太子,就一个大皇子。

除此之外,立了太子后也可以提前培训,提前学习为君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也好观察太子的能力,发现这家伙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