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困住皇帝的牢笼(1 / 2)

陆渊这位科学首领与圣人后裔衍圣公与玄武湖论道,本就是这些日子依然的最大新闻。

加上孔讷数次讲学的影响,以及李善长的大肆宣传,这场论道可谓是在金陵城中人尽皆知!

衍圣公落败的消息,第二日的报纸立即大肆报道!

一时间,士子的心都开始动摇,一些人主动前往西山,想要进大学学习。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坐在御案后面,博山炉香烟渺渺。

“陆渊,你可知道那些话,直接毁灭了君权神授,这可是动摇了大明社稷的根基啊!”

陆渊看着烟雾后面老人那威严的面庞:“陛下,真的相信神吗?”

“你继续说。”朱元璋道。

“天地运行的规律亘古不变,不会以君王的贤明昏庸而改变。”

“夏禹和夏桀时面临的日月星辰运转真的不同吗?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同样的天象去解释治世就是所谓吉兆,解释乱世就是所谓的凶兆而已。”

“那些儒生想要吹捧君王,那就变成了吉兆,而想要限制君王之时,那又变成了凶兆,是上天对于君王失德的警醒。”

“董仲舒也好、汉武帝刘彻也好,都是知道“天人感应”是胡说八道的。

“天人三策不过是一场肮脏的交易!”

“董仲舒主动阉割儒家的理想,从此不再提克己复礼、仁政治国,沦落为以孝驯化百姓的儒教。”

“以“君权神授”愚昧百姓,换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或许是谎话说多了,连自己都信了。”

“竟然借着两次大火,宣扬天人感应,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呢,董仲舒差点就被砍了,最后做了十年教书匠。”

“而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天人感应之说,早已经面目全非,成了士大夫手中限制君王的权柄。”

“陛下可还记得曾经求雨的事情?”

朱元璋的眉头深深的拧起来。

说起求雨,他还真是十分有经验。

早在元朝至正十四年的时候(1354年),那时候,老朱还带着义军在打地盘,打到滁阳一带。

时在七月,本当流火,这个时候,秋天已来,暑气消退。

可这年,天气不好。

正如后人所错误理解的七月流火一样,热得要命。

《明太祖实录》载:秋七月,滁大旱,上忧之。

老朱看得田里的禾苗都快被晒死了,心里那个担忧哇!

朱元璋是想了很多办

法,不但派了士兵去挑水,甚至自己亲自上了。

但完全是杯水车薪而已,没多大用处。

这时候麾下文士杨元杲说:滁之西南丰山阳谷柏子潭有龙祠,水旱祷之辄应。既祷,或鱼跃或鼋鼍浮,皆雨兆也。

朱元璋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去祈雨了。

‘上闻即斋沐往祷,祷毕立渊西崖,久之无所见。’

老朱那个暴脾气就上来了。

‘乃弯弓注矢祝曰:天旱如此,吾为民致祷,神食兹土,其可不恤民?吾今与神约,三日必雨,不然,神恐不得祠于此也。祝毕,连发三矢而还。’

他也不管神与不与他约,反正,他是跟雷公电母讲好了,三天之内,一定要下雨,否则……哼哼……

原因只在:平时这里的百姓都会给你们献祭,给你们好吃的,到了要你们帮忙的时候,你们却既不见首也不见尾?

吃了饭不干事,太不厚道啊!

结果,三天之后,真的下大雨了。

而老朱也乘雨诣祠谢,也就是冒雨到神庙与拜谢了。

因为,老朱趁着祈雨之事,声名大振,军队上下无不对其敬服。

而老朱也将这件事情一直记在心里,洪武六年遣文原吉祭祀柏子潭,改封

“柏子龙潭之神”。

在年初,老朱又修了庙,及浚龙潭。潭周为楼,极其壮丽,树立御制碑文及祭文。

而大明建立之后,各地也经常出现旱情洪涝。

每次一出现大的灾情,一定就有文官上书要请他祭祀天地,以平息天灾。

便说,洪武七年,金陵连续8个月没下一点雨。

百官的奏疏几乎堆满了御书案,而朱元璋两次求雨却是没有一点作用。

他不得不向上天表明心意,下令清查囚犯,看是否是冤情冤案导致的天降灾祸。

朱元璋不禁思索起来。

他作为开国君主,手握大权,说一不二,即便如此,有时候也要让步。

后世的君王,真能够顶住这些压力么?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君权天授虽然能维持王朝的统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