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三好学生赵匡胤(2 / 3)

r>
此时在扬州这么一听才觉得,原来这小学,居然也有这么高深的学问。

这里的学校也教授儒学,但却只教一点论语,孝经,诗经,乐府等,而如春秋、左传之类的内容却是全然不教了,学生们虽然学史,也是从近代史开始学起,开篇讲的就是安史之乱,对于安史之乱前边的内容几乎一笔带过,全都不聊了。

却是连赵匡胤居然都听得津津有味。

毕竟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事情确实是跟现代是有干系,有传承的,虽只是大略的去讲,但赵匡胤听到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有些义愤填膺,孩子们听到这儿的时候也纷纷都叫嚣着要上战场打契丹狗贼。

这对于百姓来说其实就已经够了啊!

至于什么春秋大义,三皇五帝,他这个当皇帝的听着都只是觉得无聊,普通百姓学这些东西真的有什么意义么?

除此之外,却是还有大量的杂学课和手工课,比如农学,生物学,工学,算学什么的,让赵匡胤叹为观止。

然后,小学校园中就出现了一个奇景:

一个三十多岁,二百多斤的黑脸大汉,虎背熊腰的坐在小学课堂上的小马扎上,拿着书本跟着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们一块上课,身后往往还带着一群或黑胡子,或白胡子的老头,教室的外面更是有着许许多多身披铠甲,手拿武器,看起来就特别英武帅气的大哥哥们在罚站,凶凶地看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而那些给孩子们讲课的老师,一个个的则全都没了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文采,讲课的时候都变得磕磕绊绊,紧张不已,舌头都大了。

大秋天里的一个个居然讲课讲得汗流浃背的。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自是不难猜到赵匡胤的身份,只是在稍稍紧张过后,孩童之心自然想得远没有大人那么多,见他只是听课,话都不怎么说,自然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至于那些岁数小的,他们可能压根都不知道赵匡胤是干啥的,甚至都不一定知道官家是啥意思,自然也就该什么样什么样了。

当然,每天下课之后赵匡胤肯定总是还要跟各学科的老师们都聊一聊的,发现这些老师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几乎就没有一个是正经的读书人,就连那些教论语,教诗经的,据说其中有两个以前是市井说书的,还有一个是给青楼歌女写唱词的。教工学的好多干脆就是老匠人,教生物的干脆就是杀猪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是开封禁军培养出来的孩子,人各有志,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打打杀杀,总有些孩子不想接老爹的班,不乐意继续当兵的。

每次遇到这种禁军中出来的老师赵匡胤都会跟他们唠家常,一唠唠好半天那种。

一打听才知道,这扬州的学校学费并不算贵,因为本身一个老师就教许多的孩子,这些孩子也不是为了考进士,教育成本其实都被分摊了。

而且据说小学每年都会进行考试,排名在前面的一半不但可以升学,学更高级的知识,而且还能干脆减免学费。

至于排名在后边一半的学生,你们爱学不学,要学的话交学费,还要留级,渐渐的,不是那块料的学生自己就退学了。

整体来说商行对学校的补贴并不多,诺大一个扬州,一年到头补贴十几万贯就到头了,但是为了要送孩子上学,不得不在城里或城外上工的人可就多了,即使是住窝棚,喝脏水,当父母的也会甘之如饴。

从而大幅度的拉低了商行的雇工成本。

而这些东西,学校的老师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对答如流,甚至丝毫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卑鄙或不好意思的。

“殿下曾经说过,本就是双赢,两利的事儿,非要扭扭捏捏,包装上花里胡哨的道德牌坊,除了做出来的事情只会越来越拧巴之外,还会大量的增加相关官吏贪污寻私的操作空间。”

赵匡胤想了想,居然意外得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赵光美从来都是以最恶劣的角度去想那些中基层官员的,就是默认他们只要有贪的机会就一定会贪,从来不相信任何读圣贤书的人的人品,以至于现在赵匡胤都被他带的有点跑偏,渐渐的也开始这么想了。

后来在聊天的时候得知,这扬州居然除了小学之外还有夜校,是工人们学习的地方,可以在此学习识字,还有相对应的各个工种所需要的技能。

于是赵匡胤便又兴致勃勃的上夜校去了。

白天上小学,晚上上夜校,即使这两者所学的东西好多都是一样的,他也依旧是对此乐此不疲,就连国事都交给了赵光义来处理,甚至对秋税都不是太在意了。

因为也确实是没啥可担心的么,今年商行那边是杜太后带着他儿子赵德昭在算总账,虽然具体的数还没算出来,但在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