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安杀了萧世显之后,不等刀斧手杀掉孔仙与孔、萧二人的亲卫,当即便离开了大堂,赶来城门。
在他看来,孔仙必死,城门才是重中之重。
还未赶到,他便听到了远远传来的震天厮杀声。
姚世安一听就有些慌了。
“该死,竟来得这般巧。”他大骂一声,心情愈发恶劣。
但他很快就想明白,叛宋之事如离弦之箭,不可能再收回来。哪怕事败了,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能随蒙军逃下山也好啊。
反复无常,比叛宋更危险,那才真的是取死之道。
姚世安大概有一千余愿意叛逃的心腹,派了五百人随张威在北城门,三百人守着李瑕,此时身边仅有两百余人。
赶到内城门,火光中只见是武信军正在夺门,且正在最激烈的时候。
说来,李瑕就像是他命里的灾星,先罢谢相、再坏今夜之大计……
没时间想这个了,姚世安忙凝神观察了片刻。
他久经战阵,很快就看清了李瑕的兵力分布。
李瑕已将几乎全部的兵力押到战场上。
七星岩上两百人负责以箭矢、木石压制瓮城内的敌军;两百人堵着城头;六百人负责强抢两道石梯。
再扣除聂仲由带去救孔仙、萧世显的两百人,李瑕身边仅有百余人,正站在云顶城内的石阶上,负责观察战局、传递军令,并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没有后备队,因为整个云顶城的守军本该成为他们的后备队。
但李瑕也没想到,姚世安在聂仲由到达之前已赶了过来。
此时,姚世安赶到,来不及重整阵列,已毫不犹豫下令,向李瑕的中军发起了攻势。
“击溃他们!”
没有号角,只有声嘶力竭的吼叫。
蒲择之的三万人、纽璘的两万人、云顶城的七千守军,再加上利州以及宋军在各地的守军,十万人还未开始决战。
在这之前,战局的关键之处成了云顶城。而云顶城的关键在这小小的北城门。
双方各自仅派千余战力,挤在这北城门,又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方阵。
大战之中的小小一役,三百人的一役,在这一刻却成了大战之中的关键。
但这一刻,李瑕、姚世安根本无暇细想他们的胜败会牵扯到云顶城归于谁手,进而牵动整个战局。
“击溃他们!”
“杀叛逆!”
李瑕本是站在队伍后方,一回身便直面姚世安的叛军。
他却丝毫不惧,执剑在手,迎着叛军便杀了上去。
他初次领军作战是在五尺道,他身先士卒、激励士气,因为他不会指挥。
而在斩杀兀良合台到后面入大理的战事中,他已经渐渐学着指挥,渐渐开始坐镇“中军”了。
但这不代表他失了勇气。
需要时,他永远敢一马当先,不论是县尉、知县,或成了蜀帅,甚至有朝一日开国建功。
当此乱世,唯战功最重,岂敢懈怠?
……
夜色中,云顶城中防御工事又多,双方是冲到近处才看清对方的旗号,相距不过三十余步。
姚世军的叛军还在张弓搭箭,李瑕已带人杀了过来。
“噗。”
不等眼前的叛军松弦,李瑕已一剑劈开其喉咙。
他有试着在练一些长兵器,比如向刘金锁学长枪。也学了更多的劈砍招式。
长兵器有天然的优势,而近身劈砍,刀更能聚力。因此到如今这宋蒙时期,剑这种兵器在战场上已少有人用,佩剑多为将领展示威仪之用。
但关键时候,李瑕还是更愿意用长剑。
脚步灵活、身手矫健、临阵冷静、意志如铁……这弥补了李瑕在兵器上的不足。
他飞快腾挪,倾刻间又杀两人。
同时,李瑕身上了挨了一刀,但他身上甲胃精良,这一刀并未破皮。
下一刻,武信军已杀进叛军的阵线。
姚世安甫一赶到,还未整理阵列,阵线本就散乱。而李瑕的人却是早以列好阵,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情况,这三十余步的距离,并未使他们的阵线散乱。
“噗噗噗……”
武信军长矛刺出,倾刻间收割着叛军的性命。
虽是以少击多,但主将的激励,阵列的优势,几乎是甫一交手,武信军就奠定了胜局……
~~
姚世安张了张嘴。
他是老将,战场上的经验远胜于李瑕。
本来想的是,武信军正专注于战场,攻其背面,必可使其混乱。
他没想到,李瑕竟是丝毫不乱,且还身先士卒,让武信军来不及慌乱便随之一股脑杀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