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不满,杨玄心想,这是收服罗才最好的机会。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罗才虽说来到了北疆,可若是他对杨玄这个老板不满意,随时都有可能离去。
杨玄故意提及南周新政之事,便是想借此来彻底收服罗才。
他说道:“我前面说过,一切的一切,吏治为先。
南周新政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归根结底,是要重新布局,从赋税到朝堂,来一个大变局。
这个想法没错。但他忘记了,人,才是政策的实行者。孙石只顾着朝堂之上,想着压制住了反对派,那么新政再无差池,自然能行之南周”
他停顿了一下,“他忘记了那些官吏良莠不齐,更忘记了自己的新政是在割肉,割天下人的肉。
百姓无可奈何,可那些既得利益者如何愿意?于是新政到了地方后,官吏与地方豪强勾结,从富国强兵的好政策,就变成了害民的坏政策。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就是吏治败坏而已!”
这番话令罗才愣住了。
他琢磨过南周新政,甚至和不少人辩论过新政具体政策的好坏。
新政到了现在,实际上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算是进了个烂泥塘,步履维艰。
为何会这样?
长安各界给出的原因大多相似:有女干人作祟。
所谓女干人,便是那些反对派。也就是说,他们把新政无功归咎于朝堂上那些新政的反对者。
可杨玄却否定了这个看法,犀利的指出此事错在孙石等人。
是啊!
新政有没有问题?
有!
但正如杨玄所说,瑕不掩瑜。可这样的新政为何失败?
杨玄给出了一个新思路,错在孙石。
若是在新政推行之前,皇帝和孙石等人就先整顿吏治,调整各处官员,把支持新政的有识之士尽可能的提拔起来。
那么,新政如何会变成害民的政策?
罗才心中豁然开朗,看着杨玄的眼神颇为热烈。
“我北疆如何?”
我.北疆!
这番话,果然打动了罗才啊!
杨玄心中欢喜,“历来我都把吏治摆在前面,可毕竟没有得力帮手。罗公来了,对于我而言,便是如鱼得水。
吏治这一块,罗公可全面接手。
到了桃县,刘公,宋公,罗公,你三人便是文事的执掌者。”
“吏治你有何要求?”
“宽严相济。我知晓绝对廉洁不可能,但要尽可能的确保官吏的清廉。我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施政不利,甚至阳奉阴违。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长安断了往来,那些科举出仕的官员不会来北疆,那么,官吏来源于何处?”
这是个最大的问题。
路上罗才想过,在长安断(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彩继续)
掉了北疆的人才交流后,杨玄唯一能用的便是地方豪强子弟。
早在陈国之前,中原的官吏来处便是如此,地方考评豪强门第,按照门第来安排。
也就是所谓的只看衣冠不看人。
实则,在百姓无法读的当下,哪怕是开了科举,可参与的绝大多数也是上等人的子弟。而任命官吏,没躲过的百姓也只能干看着。
也就是说,在这个天下中,百姓就打了一回酱油。选材制度,依旧回归到了原先的状态。
“此事,我带罗公去个地方。”
杨玄招来了地方官员,“带我等去县学看看。”“县学?”罗才蹙眉。
杨玄和北疆豪强闹翻的事儿他知晓。故而地方豪强子弟便用不上了。
县学和州学,大部分学子不就是豪强子弟吗?去那里作甚?
一行人到了县学外,杨玄阻拦了官员通知教授,“我等自行看看。”
他带着罗才,便衣进了学堂。
读声朗朗,听的罗才心旷神怡。“罗公来看看。”
罗才跟着杨玄凑到门边往里看。
课堂内坐着三十余学生,统一的青衫。“七成多是百姓子弟!”
杨玄淡淡一句话,然后看了罗才一眼。
老罗你若是不震撼,我便不姓杨。
罗才果然是浑身一震。
“七成!”
七成意味着什么?
北疆不小,各地学堂加起来,少说数百上千人。七成,也就是说数百人是百姓子弟。
“七成?”
“对,本来更多些,但刘公他们苦劝,说若是官宦子弟,豪强子弟无法进入县学,便是逼人走绝路。
我倒是不怕赶狗如穷巷,可仔细一想,我掌控北疆,就不该以个人喜好来决断政事,这才放开了些口子。否则,少说九成。”
杨玄见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