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三天,萧孝先都是无功而返。 不论他使出什么手段,都没法得到一丝一毫的准确信息。 包括那些亲善契丹的大臣,皆是闭门谢客。 他想送礼,连门都进不去。 军情十万火急,可宋朝君臣却对他避而不见。 如果搁在从前,萧孝先此时怕是拂袖而去。 但现在。 不行啊。 前线的十万大军还被宋军围着呢。 十万人,每天消耗的粮草可不是少数,虽然宋军没有主动侵袭主力大军,但后方的粮道却近乎断绝。 最多一个半月时间,大军的粮草就要消耗殆尽。 在粮草耗尽之前,要么突围,要么投降,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然而,突围的代价太大了。 此前,宋军以雷火弹开路,一连多了十几处军寨,这些军寨全是易守难攻的关隘要地。 如今落于宋军之手,契丹大军想要突围,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正因为如此,契丹君臣方才火急火燎的来到宋都求和。 这边。 萧孝先记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那边,政事堂正在慢慢悠悠的整理着制科的应举名单。 这份名单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应天书院教习范仲淹。 因为此人乃是寇相亲自推荐的。 不少大臣私下猜测,也许寇准只是代君行事,真正举荐范仲淹的人很可能是官家。 毕竟,范仲淹和寇准可没有什么交际。 政事堂。 虽然过了半个月,但寇准仍然沉浸在文山书海中,为了尽快熟悉朝局,他不得不这么做。 比如现在。 寇准翻阅的便是寿州呈上来的奏疏,准确来说,这是年终的时候发过来的那封奏疏。 奏疏中详细记录了去年寿州霍山场的境况。 承包制,确实极大地激发了茶商们的种茶热情。 距今,承包制执行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按照官家最初的设计,三年之期即将来临。 也许是时候向其他茶场推行了。 念及至此,寇准拿起朱笔在奏疏上画了一个圈,示意重点关注。 这时,寇准隐约听到一阵喧闹声。 “来人。” 话音刚落,一名时刻等在门外的书吏连忙走了起来。 “相爷有何吩咐?” “去外面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 “是。” 言罢,书吏脚步匆匆的向着堂外赶去。 没过一会,书吏去而复返,刚一踏入房间,他便立刻回报道。 “回相爷,门外有个契丹的蛮子在闹市,小的打听了一下,对方好像是此次契丹的主使臣,名为萧孝先,是契丹的太傅。” 言语间,书吏的语气中颇有几分轻蔑。 蛮子就是蛮子,贵为一朝太傅,竟然如此不要脸皮。 另外,这蛮子看起来不过四十来岁的样子,契丹皇帝居然给对方封了太傅。 搁在大宋,太傅都是封给哪些人的? 要么是离休的相公,要么是死后追封,不论是哪一种,四十多岁的大臣都没法荣封太傅。 所以说,蛮子就是蛮子,连给贯都如此随意。 “哦?” “是他啊。” 寇准微微点头,而后挥手道。 “好了,你下去吧。” 契丹人想闹就随他闹去,反正急的又不是大宋。 料想对方不敢做什么过分的事。 不过,这才过去三天,契丹人当真是沉不住气。 与此同时。 萧孝先目光阴冷的盯着拦在身前的军士。 “客人到访,连门都不给进?” “难道这便是大宋的待客之道吗?” “如此做派,枉为礼仪之邦,待本官回到国内,定会向朝中同僚好好宣告一二。” 就在萧孝先义正言辞的抗议之时,他的身后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前方可是萧太傅?” 转头一看,只见一位穿着紫色官服,腰佩玉带的老者迎面向他走来。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枢密副使张士逊。 萧孝先是第一次出使大宋,对于朝中的大臣不熟悉,只见他面带疑惑的看向张士逊。 幸好跟在他身边的另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