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 同样的,应天书院的部分学田,亦是由宋廷亲赐。 如今,范仲淹只是将其单独提出,希望朝廷能够以两大书院为例,推行天下。 毕竟,田地是固定资产,有了田地,书院才能立下基业,不用寄希望于富户偶然的馈赠。 札子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关于藏书的,这也是范仲淹着重提及的一点。 他建议,最好是朝廷牵头,由朝廷同一刊印官方教材。 书同文,亦是戚同文的本意。 范仲淹之所以如此建议,倒不是为了什么‘道统’,仅仅只是为了让贫寒子弟的科举之路,多上几分希望。 大宋三百多个州府,不是每一处都有应天书院那样得天独厚的环境。 很多偏僻的地方,甚至连书籍都有错漏。 圣人之书,微言大义,一字之差,或许便是南辕北辙。 读着错误的书,即便读书之人天纵奇才,又有何用? 这一点,范仲淹深有体会。 幼时,他读过不少错漏版,以及老版的经义,直到去了应天书院求学,他才窥见真言。 为了矫正过去的错误,他花费了至少十倍的时间。 经明以道,文以通理,错漏之书,不应成为寒门子弟科举之途上的绊脚石。 唯有身受,才能感同。 为此,他不惜冒险上言‘书同文’。 道统之争,最是血腥,不论哪个学派,都希望成为显学,如果能得到朝廷的背书,该学派必定一飞冲天。 范仲淹很清楚这份札子会掀起怎样的巨浪,为了获得‘话语权’,各大学派必然‘不死不休’。 而身为这件事的挑动者,他又岂会置身事外? 群起而攻之,也不是不可能。 他在雎阳书院求学的事,又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除了雎阳学院出身的,其他学派很可能对他聚而攻之。 ———————— 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范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