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第 361 章(1 / 3)

在陆景堂的那场梦里, 因为陆萍被韩家凌/虐致死,以及后来的种种事,他们大房和三房完全决裂。

二房则因为隐瞒了景年的死因, 阴错阳差, 跟三房走在了一处。

然而现实中,因为陆萍早早和离,韩家也未像梦里一般爆出那些腌脏事儿, 如今大房和三房还能保持大面上的和平。

反而是二房和三房, 在景年一家搬到京城后, 发生了数次冲突, 最后关系越发恶劣, 几成仇人。

因此三郎见到陆景贤兄妹三个, 格外没有好脸色,当面就扔了个冷脸过去。

陆景贤面色不变,就像没听见三郎的冷嗤声,依旧一副斯文模样,面带笑容,十分和气的样子。

景年记得谁跟他说过,好像陆景贤是四年之前那一科会试中的贡士, 后来殿试, 取中二甲中游, 不好不坏。

其实在他考前,京中便有风声,说陆三元的堂弟此次参与会考,虽会试未能夺魁, 但殿试定会后来者居上, 一举夺下前三甲。

踩着陆景堂的名声, 将陆景贤无限捧高,流言越传越夸张。

就连昭明帝都对陆景贤起了兴趣,要来他会试的卷子查看。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

答得是还不错,二十出头的年纪,能答成这个样,称得上人才。

可也就是不错了,会试三年一次,每三年,昭明帝能看见最起码十几份跟陆景贤水平差相仿佛的卷子,远比他好的也为数不少。

优秀,可又不那么出挑。

跟陆景堂完全没法比。

因为之前期待太高,没有达到预期,反而失望更甚。

紧接着,又有流言传出,将陆景堂因为学业不如陆景贤,中途辍学的经历说得有鼻子有眼。

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三元及第,跟他们说比不上一个普通二甲进士?

昭明帝险些以为是自己看走眼了,后来听身边亲随,讲了讲“陆三元家中往事”,这才明白怎么回事。

说实话,昭明帝看陆景堂,是带一点儿偏心的。

这可是他亲自点的三元及第,往后写在史书上,要跟他连在一处的。

陆景堂自己也争气,书教得好,官做得好,事情也办得漂亮,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史书上说不得就得留下君臣相得,互相成就的假话。

因此听说他的“三元及第”差点儿让一对昏聩乡下夫妇给耽误了,昭明帝对陆景贤天然带了几分不喜。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底下那些大臣,哪个不揣摩着皇上的心思。

殿试的时候,陆景贤的卷子差一点儿就被打落到三甲,但昭明帝觉得,他是个明君,明君不能以个人喜好干涉科举大事,这才捏着鼻子提到二甲。

后来翰林院馆选,陆景贤倒是考进去了,可硬要说起来,翰林清贵是清贵,可也有“天子私人”之称,遭了皇上厌弃,得,修书撰史去吧。

一套史书反复修来回修,能把一个人最好的年华都修进去。

陆景堂在翰林院的时候,三天两头被召进宫,有时连着几天都不用去翰林院点卯,早上直接进宫,晚上下班回家,偶尔太晚,蒙皇恩会宿在宫中,几乎把“天子近臣”四个字写在了脸上。

陆景贤在翰林院,别说进宫了,都没怎么见过别的部门的同僚。

他在翰林院蹉跎三年,修了三年史书,考评得了个中平。

求外任补官,哪怕当个下品县县令也是好的,可依旧没机会。

陆家是从陆文敬起家的,可陆文敬四个儿子,只有大儿子靠着陆景堂勉强算是有了出路,如何顾得上他一个隔了不知道多少房的侄子。

陆景贤可以说在京几乎毫无根基,人脉都在大房这一边,偏偏又因为许多外人不清楚的事,将大房得罪的不轻。

陆景堂很愿意跟幼弟多讲一些事,有些话他不好跟父母讲,也不好跟朋友、跟同僚讲,反而能跟还在读书的幼弟讲。

景年总是能理解他,哪怕不理解,也会义无反顾的支持他,并且对他要保守的秘密守口如瓶。

所以景年知道,陆景贤曾经放下身段,跟陆景堂道歉求和。

陆景堂直接没搭理他,连信都没回。

倒不是他刻意打压,若他有这个想法,能让陆景贤书都读不了,更别说科举。

可是何必呢?他只要一路往前,昂首向上,陆景贤以及整个三房,都会被他远远甩在身后,就像现在这样。

一开始陆景贤还抱着“是不是信丢了”或者“没看到”这种想法,后来又寄来几封,语气一封比一封急促,措辞一封比一封诚恳,全都石沉大海。

于是他明白了陆景堂的态度,再没寄信过去。

景年以为,这就是撕破脸了,换成是他……换成是他根本不会写那些信。

所以现在意外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