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 13 章(1 / 2)

刘瑞提出这个建议一是自嘲于自己这个现代不现代,古代不古代的特权阶级的假仁假义,所以想为深宫里的可怜女子做些什么;二是想为自己和薄皇后攒波仁德的名声,不说是像先帝那样装得让百姓以为宣室殿里坐着的真是个活菩萨,但也得给自己加层功德罩。

刘氏皇帝虽然以“爱之欲其生而恨之欲其死”著称,但是在“无为而治”的背景与传承百年的“立嫡立长,父死子继”下,梁王刘武和刘瑞的庶出兄弟想如愿以偿也没那么容易,反倒是东边的藩王实在是个大问题,让刘瑞不得不防的同时,也能理解先帝为何装得那么宽厚仁善。

因为对于疲惫的天下而言,推翻一个仁德的皇帝无疑是没事找事。

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在吕氏伏诛后与先帝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礼法被列为皇位继承人。而最后之所以是先帝胜出而不是占了“半个嫡子”的刘长,一是因为先帝是四子,刘长是幺子;二是因为先帝的名声比刘长好,不像是做出格事的人。

而这也是淮南王一脉与先帝一脉的纠纷开端。

刘长叛变后,先帝碍于秘密搞死刘襄三兄弟的事而对刘长高抬贵手,只是将其软禁致死后短暂废除了刘长一系的封地,然后在刘长去世后,又让刘长的长子刘安重新成了淮南王。

或许是父亲的经历给了刘安警示,所以在先帝时期,淮南王刘安表现得那叫个儒雅随和,学识渊博。

不夸张的说,那时的淮南王刘安就是所有宗亲,乃至当今圣上的对照组。

有了这些倒霉鬼的前车之鉴,刘瑞自然得未雨绸缪。

当然,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古代的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

没有电脑,没有美食,甚至连通俗小说都没几本。毕竟在小地主家都鲜少读书的年代,大家都忙着填饱肚子或为举孝廉而攒声望呢!哪有空去加入那些“不务正业”的小说家。

“要是我再大点就好了。”每每想起自己的年纪,刘瑞便有精力太多却无处释放的挫败感。

【网文里的六岁富商是真实存在的吗?】闲着无聊时,刘瑞也会羡慕姑姑馆陶能够仗着窦太后的宠爱和兄长的纵容为所欲为,甚至能在不太过分的情况下去挖少府的墙角。

而刘瑞呢?

虽然能借薄皇后和薄姬的手谕在少府那儿混得三分颜面,但是他和先帝一样,走的是白莲花路线,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做越界的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胡思乱想又端着人设的刘瑞真的需要转移视线,释放压力。

与其以幼童之躯去宣室殿里发表“高见”,不如先从宫里的琐事做起。

反正有薄皇后和薄姬顶着,借着安排宫人退役的事,刘瑞也能顺理成章地接触少府,看看他们是何态度。

至于为何要拉窦太后下水……

“孙儿在椒房殿时曾问过一些年长的宫女出去后愿不愿意成家立业,并且听说掖廷待诏的家人子里,也有不少是入宫前看过人家的女子,所以想着既然要给年长的宫女们一份恩典,不如就好人做到底,帮其伐柯青年才俊。也好在宫人告辞时,得个天家送嫁的美名。”

窦太后知道刘瑞是给薄皇后揽民声,之所以会找上自己,无怪乎越过自己会让薄皇后和薄姬感到难堪,从而闹出薄姬和薄皇后一起排挤窦太后的事。

至于她为何看出刘瑞的阳谋还愿去当刘瑞的棋子……一是因为此事一成,薄姬看在刘瑞和儿媳辛苦一趟的份上肯定会对馆陶那丫头高抬贵手,二是因为这种有助于“贤后”名声的事不干白不干。

都到一人之下的位子上了,窦太后最关心的除了三个不省心的儿女便是自己百年后的名声。

“想法是好的,只是这青年才俊从何而来?”窦太后从不小看皇家的孩子,但是跟皇家有关的事无比做到尽善尽美:“宫女们也就罢了,毕竟是被俘入宫或是卖身进宫,可是在掖廷待诏的家人子里有不少都是大姓之女,总不能将她们全都许配给外戚家仆。”

提到那些掖廷待诏的家人子们,窦太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神有了明显变化,转而问道:“掖廷待诏的家人子有多少人?”

“回太后,一共有一千五百人,其中有十二位是被先帝或皇上宠幸后未得名分的上家人子。”一旁的宫女小声道。

《汉书·外戚传》里曾备注道:“家人子者,言采择良家子,以入官未有职位,但称家人子。”

而这选入宫的良家不仅得是良民出身,而且其家不在医、巫、商贾以及百工之内,这就导致被选入夜庭的大都是乡绅乃至世家的女儿。

如被送去和亲的王昭君和见证西汉灭亡的王政君。

刘瑞本是随口提到掖廷待诏的家人子们,可是当窦太后询问宫里的家人子有多少时,他也感到一丝丝的不对,从而变得严肃起来。

一千五百人的家人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跟唐明皇时的后宫人数相比,连毛毛雨都称不上,可是在官员人数还没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