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三(1 / 2)

但问题还是客观存在。进入中京电影学院学习之前的茹争流,还以为自己对拍电影这件事比较有优势,毕竟比这个时代的人多看了半个世纪的优秀影片,见识过更高超的技术——起码3D电影这种东西,这时候身边的人连想都没想过。

但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她逐渐发现以前的自己多么无知:技术只是帮助表达的一种手段,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在短暂地繁荣之后,电影行业的发展反而会停滞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影视从业者们往往为了展现强大的新技术而忽略了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导致影片流于表面。只有等到大家对这种新技术不再有猎奇性地观赏,导演才能好好地讲出一个故事来。

茹争流认为,拍电影和写文章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文艺创作,而文艺创作的水平如何,最终决定于创作者本人如何。只是拍电影这件事,需要团体合作,花的钱更多,运用的工具更复杂。想用这些工具讲好一个故事,需要学习很多技术,但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成功的导演一定有自己的追求和想表达的东西。

有些人说好莱坞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流程不只是电影工业化的手段,甚至是目的,但此时的茹争流觉得那些电影就仿佛后来满大街都是的星巴巴,不难喝,但也不能说好到哪里去。

——但话又说回来,星巴巴有什么不好呢?

——关键问题是,自己现在的水平,连一杯星巴巴都做不出来,何况更多?眼高手低就是现在自己在艺术上面对的困境。

自己现在的水平,根本就达不到探讨艺术内涵的地步,甚至连纯粹的技术问题都轮不到自己来讨论。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毕业之后的出路,他们这些人出路大概有三条:

第一:留校;

第二:去偏远地方的小电影制片厂;

第三:像大多数人一样,进入大电影制片厂熬资历。

留校这件事就如于萌所说,想都不要想。进入大电影制片厂就得做好很长一段时间打杂的准备,根据上一辈子的记忆,民营电影公司大范围进入影视行业,那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就是说很有可能这七八年里自己都没有执导筒的机会。相比较来说,去小电影制片厂,苦虽苦,机会反而可能真的会多一些……。

这真是很艰难的人生选择,还好现在还有时间可以慢慢考虑。她把这些思考都写在信里,寄给了谷从跃,希望他能给一些建议。

寄完信回来,天已擦黑,刚进寝室楼,就听见三楼走廊有人喊:“茹争流~有叫茹争流的吗?接电话——”

茹争流很奇怪:三楼是大二学妹们那一层,找自己的打到那里,应该是个不熟悉的人,会是谁呢?

她一面答应着一面跑过去,从学妹手里接了电话,冲电话里试探着“喂”了一声。

里面没有声音,她又连着“喂”了好几声。

里面隐隐约约有个中年女人在说什么,却又听不清。茹争流把话筒贴近耳朵尽量去听,里面突然传来稚嫩的小心翼翼的女孩子声音:“姐姐是姐姐吗?”

茹争流心里就“咯噔”一声,这是小自由,刚才那个中年女人是看电话的李阿姨——小自由没有家人带着,跑到公共电话给自己打长途……连忙问:“是自由吗?跟姐姐说,家里出什么事儿了吗?”

那头停了停,自由说:“姐姐,他们在吵架,打起来了。”

茹争流脑子里“嗡”一声:“自由慢慢说,谁在吵架?怎么打起来了?发生了什么事?”

小自由停了好一会儿,才哭着说:“爸爸和哥哥,天天吵架,打好几次了……”

茹争流强迫自己冷静,哄着小自由断断续续说了好一会儿,总结起来就是:申东方想去做一件事,申大中不同意,两人因为这件事吵了许多天,已经开始动手,丁改兰根本劝不住。刚才他俩又打起来了,小自由吓着了,只好来找姐姐。

茹争流告诉自己离得太远,着急也没用,想了想,说:“自由,你把话筒给看电话的李阿姨,姐姐要和阿姨说话。”

等李阿姨接起电话,茹争流跟她说:“李阿姨,我是老申家的茹争流啊,您好您好您好。麻烦帮我叫下我们家申东方呗,要是他不在家,叫一下我爸申大中也行,谢谢您喽。我家自由也麻烦您顺路给带回去,一会儿让他们打我留那个电话就行,打电话的钱他一块儿给您。”

这时候打电话的人少,长途联系一般靠写信或者发电报。一条胡同往往就一部公用电话,一般是看小卖部的同时守着电话,街里街坊谁要打电话就照价付钱,倘若有电话也只能打到这里,看电话的心情好也会帮忙叫一叫。

茹争流站在原地等了好半天,心里把能想到的所有可能都过了一遍。

申大中和申东方打架,丁改兰劝架,申自由哭着来打电话,这说明所有家人都健健康康,只这一点,其余的事儿都不能算大事。

那么,有什么事是申东方要做,申大中不许他做,而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