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谋士梦(2 / 3)

主,也次次证明你是对的,但这一次...

我才是对的!

因为我为糜家选择了天命之主!

他这边思绪万千,王政却没有留意,或许是聊八卦聊上瘾了,说了半天仍自意犹未尽,很是亢奋地继续分析道:“其实还有一种可能!”

“如果真是内贼所为,袁谭为幕后主使的可能性为五分,子方可知,另外五分是何人也?”

还有何人?

按照王政的说法,其实这个人基本也就是袁尚了,但糜芳商贾出身,也是个精明人物,若是答桉这么简单,王政岂会这般询问,他这时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另一个可能。

正要开口,突然反应过来,王政此时明显是谈性大发,如何配合才算识趣呢,当即故作不知,反而刻意说道:“主公是说袁尚吗?也摆一个局中局,意欲让袁绍猜忌袁谭?”

“不然不然。”

王政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望向糜芳摆了摆手:“行刺桉发生在袁熙府上,即便不是其所为,也有失察之职,若为陷害袁谭,一旦日后让袁熙知晓,却也会和其反目成仇,伤了敌人,却也折了盟友,这岂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智者所不为也。”

“那主公是说?”

“如果内贼不是袁谭的话...”王政自信满满地道:“那就是只能是袁熙了。”

“此子自导自演,自己诬陷自己!”

袁绍能有今日基业,必然不是蠢人,无论一开始的证据指向了谁,他都不会轻易相信,多半都会觉得这第一个浮出水面的“幕后主使”乃是受人栽赃,也同样会想到,此人既被栽赃,那么谁会是得利者?

如果是一开始各方面的证据都指向袁熙,那他必然是被栽赃,受利者也就只可能是在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之间了!

而最好的结果,就是袁绍始终查不出到底是袁谭所为,还是袁尚所为,如此一来,对这两个儿子都会生出猜忌之心,袁熙反而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主公明见万里!”

这一次糜芳终于把台词说完了,他一脸敬佩的道:“若真是袁熙所为,此计的确甚为巧妙,可谓一开始就讲自己从可能的嫌疑人中摘了出来”

“臣愚钝,若非主公提点,实在难以拨开这等重重迷雾,窥见天日真相。”

“哈哈哈。”

对于糜芳的这个马屁,王政十分受用,相比武勇,其实他一直更想要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家的“聪明才智”。

甚至王政的喜战,好战,也一直是指战场争锋,而非单挑斗将,为何?

因为个人武勇这块无论多么高强,都非他自家练就而成,既然不是自己的能耐,别说赢了孙策,张飞了,就是胜了吕布又如何?

说白了都是系统的本事,也正是因此,王政从没有在这方面沾沾自喜过。

但头脑这块就不同了,虽然穿越之初“出师不利”,但王政感觉在自家的坚持之下,近年来他这方面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出色了。

你看这次,我远在千里之外,不都把邺城的这点事情给分析了个明白明白,清清楚楚了嘛?袁本初这当事人现在估计都还茫然不知吧?

这等表现,就不说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起码也是个知微见着,运筹帷幄了吧?

其实从他所掌握的信息来看,这番分析倒也能算个合情合理,比较靠谱,可关键问题是,奔命司目前得到的信息不全不说,还遗失了最重要的几条...

比如这次刺杀有很大的成功性,大到若非张郃机警,出手及时,袁绍是真的就要比原本历史上还要“英年早逝“了!

单这一条,便可以把他几个儿子的嫌疑全部排除,毕竟无论是袁谭、袁熙还是袁尚,都不可能在天下未定,群雄逐鹿的这个时候希望自家的老爹提前卸任的。

又比如第一个浮出水面的“幕后主使”也不是袁熙,虽然这次刺杀是发生在袁熙的府上,可问题是无论是刺客的身份,还是刺客进入宴席的过程,都跟王政有着莫大的关系。

要是按照王政方才“自导自演”的逻辑,被栽赃者便是主使者的话,那...

只能希望袁绍和其麾下的谋臣们千万也别这么想才好了。

这些王政自然不知,此时反而陷入了越说越是自信的状态:“不过在本将看来,最大的嫌疑者还是曹操。”

“臣深以为然。”

糜芳连连颔首:“若是曹操发现了袁绍有南下进犯之图,以他此时的势力,自是无法相抗,明刀明枪斗不过,便想到暗箭对付了。”

王政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袁绍提前南下,或许也是历史改变,遭遇行刺的最大原因。

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和袁绍的联盟和如今一样,早在曹操奉迎汉献帝后的建安元年,便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兆头,但因为两人的敌人袁术,公孙瓒当时势力尚在,所以矛盾一直没有彻底激化。